Uncle吴开始死缠烂打。把配方授权给我行不行,不行。把设备出售给我行不行,不行。去中国开一家分店行不行,不行。那么,让我成为你的股东行不行——
这个嘛,店主眯着眼睛想了想,好像可以商量。
就这样,Uncle吴十分意外地成为了这家米其林一星店的大股东。不久后,他又签下另外一家日本米其林餐厅。成了大股东之后,他当然可以大摇大摆地走进厨房了,当然也可以顺理成章地把那碗鸡汤引进到他的“宴西湖”。
据他告诉我的情况,买下一家小型米其林店的成本,不超过一百万美元,“当然,人家肯让你入股或控股,看中的还是你对食品的尊重和专业性。”
资本融合的意义
Uncle吴的故事讲完了,听得丁磊同学和我心里痒痒的。
米其林是餐饮界最有公信力的美食指南。日本的米其林餐厅数量位居世界第一,仅东京一城就有226家,远超巴黎的94家。与这些品牌形成资本关系,无论对“中国吃货”还是投资人来说,都无疑是一件很让人心动的事情。
中国市场的消费升级和资本国际化,是当前两个重大的经济课题,Uncle吴不自觉地把它们拧成了一件事。如果放大来看的话,这在未来很可能是一个诱人的趋势。
在通货紧缩的全球背景下,中国的消费潜力及人民币泡沫,已经构成为一个巨大的“势能”,如何将这个百年一遇的“景气红利”用好吃透,是每个经济人都在琢磨的事情。
2015年,中国人出境游比上年猛增56%,人出去了,钱也就跟着出去,出去买什么,就成了一个可以观察的热点。
去年年初,我去日本冲绳开蓝狮子年会,回来的飞机上写了一篇《去日本买只马桶盖》,让国人看到了中产消费者对品质产品的渴求,进而也引发新国货升级的大讨论。
而在Uncle吴的这碗鸡汤里,我们又看到了另外一个事实:中国产业资本通过对全球优质资源的并购进入,将极大地提高制造业及服务业的竞争和升级能力。
近年来,中国资本走出去已经是一股引人注目的力量。除了那些动辄数亿乃至百亿的大型项目之外,像波尔多酒庄、西班牙小旅店、英国冰淇淋铺、日本米其林餐厅以及韩国明星培训公司等等,恐怕是更多产业投资客的中意选择。
任何一个细分行业里的“美好之物”,都有独到的专利技能和流程秘笈,通过常规化的外部性合作,根本不可能“登堂入室”,在这个意义上,资本融合也许是最便捷的双赢路径。
这些“非标品”既小且美,各有特色,立足当地又可能反向进入中国市场。
至少在Uncle吴的故事里,他得到了不错的投资机会,又让朋友们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惊蛰之夜,喝到了一碗难忘的鸡汤。(来源:餐饮老板内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