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今日回看当初,陈年还是觉得有点吓人。2011年,公司里一个1988年出生的员工向陈年汇报,自己当天下了8000万单。“8000万单!什么概念?一个23岁的小孩就真能做决定?这个数字他根本就没有概念。”而这只是当时凡客扩张失控的一个缩影。对于陈年本人来说,则是血淋淋的教训。
这年,32亿元的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60%,虽不及此前的300%,但仍是个稳定的成长速度。但盲目扩张导致品质下降、用户流失、库存积压,当年凡客的库存超过14亿元,亏损接近6亿元。
2015年七八月,凡客还清了十几亿元债务,令媒体和同行感到惊讶。但对于陈年来说,更重要的事是,搞清楚问题出在哪,怎样提升产品品质。
“不换品牌,这事关尊严”
实际上,“二次创业”之前,不少人都劝陈年再新创一个品牌,不必背着“旧伤”出发。但他从没听进去过,“因为这事关尊严,事关尊严,嗯,事关尊严”。
两年时间,陈年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改变凡客的品质。
曾经,陈年创办过《好书》和《书评周刊》,随后才是卓越网、我友网和创立凡客。凡客卖衣服,但他并不会做衣服,身边总有人提醒,不如找个懂专业的人来做。这席话逻辑通顺,无可抗拒。然而,当全国专业人才涌入凡客时,它的品质却失控了。
为什么?陈年陷入沉思,“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安静片刻,他说,“因为速度太快了。”人的精力有限,一件衣服慢慢做能出精工,如果超负荷,为了完成任务,只能是糊弄。
其实,北京商报记者在等候采访陈年时,在10楼会议室看到并排放着两个堆衣服的纸箱,翻开两摞衣服,左侧是阿玛尼的男士风衣,右边是不同款的凡客夹克,领口都挂着大标签,写着一些数据。可以想象,陈年如今对于品质的执着。两年里,陈年三次跑到越南的服装加工厂,拜访日本衬衫大师吉国武,去看好的衬衫到底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我曾经穿凡客帆布鞋,脚上有三处被磨出血,这些鞋我都给扔了”,陈年说,“现在每天跑步10公里,穿着凡客,就是要测试一下好不好穿。”
“增速控制在50%,不再追KPI”
这次“再出发”,拿出小众的文艺T恤作品,颇让人意外。人们总是喜欢从商业效果来倒推创业动机,但是实际上,很多出色的创业都来自于个人的偏好或偏执,比如乔布斯之于苹果、阿曼西奥·奥特加之于ZARA、安迪·格鲁夫之于英特尔……
为何是文艺T恤?出于商业定位还是个人兴趣,天平两端是怎样的倾斜?这个答案颇令人意外:100%是出于个人兴趣,商业目标是0。这个系列,他没有认真做客群分析,没想能卖给谁,只是知道得有那么一群人会喜欢吧。他曾担心,如何把穆旦的诗推给不了解他的人,但诗歌本身是通用的语言,类似于“只有上帝知道我有多爱你”这样的句子,人人都能看懂。
“我快起来真的能特别快,所以我要时时提醒自己,要慢下来”,连续4-5年能保持30%-50%的增速就是挺快的成长了。如今没了历史负担,资金充足、伙伴靠谱、团队精干,即便T恤定价68块钱也有足够的利润,融资暂时不需要,“现在实在找不到烧钱的理由”。
“最近凡客出现了三年以来的首次快速增长,甚至出现断货,很像2008-2011年那会的感觉。现在我最害怕的就是自己,怕自己变形,重回从前那种数据至上的心态。”
北京商网记者 王晓然 王明杨/文 张笑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