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军事-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界人物>焦点人物>

专访兰桂坊集团主席盛智文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6-03-22 10:07:53

  “I am still in love with Hong Kong, but Hong Kong is Stuck.”

  在香港生活超过40年的盛智文,对于这个成就了他“兰桂坊之父”称号的城市依然拥有深厚的感情,但也开始抱有更多担忧。

  这种思考并非全然来自兰桂坊,位于中环的兰桂坊如同过往三十年般,仍是众多香港白领和时尚人士的聚集地,人们喜欢在夜晚时分小酌一杯的习惯并没有随时光流逝而改变,但这座城市的变化却无处不在。

  过去一年,楼价的飙升、旅游及零售业的降温加上阶层意识的强烈分化,都在昭示着香港繁荣底下的不平静。在盛智文看来,香港仍拥有低税率及健全法治制度的优势,但阶层意识的分化和高昂的楼价却正在使得香港面临“被卡住”的关隘。

  对于香港年轻人,盛智文在不久前一场演讲中给出的建议是“Don’t miss the boat”。

  “不要让他人劫持自己的思想,不要错失良机。”盛智文对香港年轻人的寄语还包括来自内地迅猛发展的启迪,“开拓视野,放眼未来”,“到内地去体验,会让你看到许多机遇。”

  于兰桂坊而言,同样如此。尽管中国经济增长有所放缓,但在盛智文眼中并没有改变成色。在接受观点地产新媒体专访时,盛智文如是评价兰桂坊的新机遇:“中国经济正在从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型转变,我相信兰桂坊的定位会非常契合这个大时代。”

  “卡住”的香港

  自2003年兴起的内地游客香港自由行热潮,在近两年开始降温。走在旺角、铜锣湾、中环的商铺以及海洋公园、迪士尼乐园,过往熙熙攘攘的内地游客已在减少。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香港零售业总销货价值为4752亿元,同比下降3.7%,跌幅超过了2003年“非典”后的2.3%;2015年全年访港旅客总共有5930.7万人次,同比下跌2.5%,来自内地的旅客减少了3%。

  盛智文认为,香港零售业发生变化的原因之一正是内地自由行人数减少。内地居民到香港购物的冲动正随着人民币汇率变化和电商迅猛发展而有所冷却,“同时,小部分比较激进的学生群体有一些过激的行为,这会影响到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的心态。”

  “香港需要做的是加紧自己的基础设施建设,把这个城市变得更加令人兴奋,更加吸引人。因为更多内地游客去到国外看到更多东西、视野变得更开阔后,他们的品味和要求,对娱乐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

  盛智文对香港提振旅游业的建议,还包括扩大内地自由行城市范围。“现在的计划只涵盖了内地的49个城市,我建议把这个计划的涵盖范围加大,变成六、七十个城市,这样就可以给香港带来千万级的游客。”

  但提出此种建议的盛智文也不得不同意,香港社会对待内地自由行的观点已经出现分歧,“香港是被‘卡住’的状态,因为现在香港社会是极端分化比较严重的现状。”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蓬勃的经济活力,但长年的低息环境和高昂的房价在无形中助推了贫富差距。

  在盛智文看来,香港人低幸福感的最主要原因就是高房价,“年轻人都希望有自己的房子,但是房价对他们来说高得离谱。有一些房产的富人往往可以变得更加富有,而穷人因为低息的环境更加难以进入到中产或者是比较富有的阶层。”

  这并不是香港独有的现象,但却在香港与内地融合的时代背景中开始被放大。

  “我想这是香港政府另外一个需要着手处理的紧急事情,他们需要提供更多年轻人可以承担得起的住宅。”盛智文认为,当社会幸福指数上升时,香港居民的意见和观点才能更加统一。谈至此时,盛智文的语气中充满着对一座城市的希冀。尽管生就一幅西方面孔,不会说粤语和普通话,但盛智文已经将自己视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

  “当我放弃加拿大国籍的时候,这里就已经是家了,香港是我的第一故乡。”

  兰桂坊印象

  出生在德国、成长于加拿大的盛智文,在香港度过了人生中的四十余年。对于成就了自己的这座城市,盛智文选择在此落地生根。他笑称自己已经能够听懂一些普通话了,并颇为自豪地表示自己的儿子普通话很好,“听说读写都没有问题,他比我更本土”。

  从19岁只身而来赚到的第一桶金,到33岁时将中环的狭窄街道打造成世界闻名的兰桂坊,再到56岁临危受命重振香港海洋公园,盛智文的人生历程足以称之为一个成功的“香港梦”。

  在占据过半人生的香港闯荡史中,兰桂坊是盛智文最负盛名的成就。“兰桂坊过去可能只是一个街道或者说是一个路牌。但是现在兰桂坊已经成为了一个时尚品牌,不但在香港、在中国,在全球都有自己的名声,它已经成为香港文化的一部分。”

  “兰桂坊是一个充满历史的地方,是一个每晚都有故事发生的地方,也是一个没有地位分别的地方。”盛智文的回忆里,兰桂坊也彷佛是一个时代舞台,映衬着人来人往。

  “加州餐馆刚开业时,来光顾的陈百强、周润发、张国荣、王菲等等客人,都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如今他们已经成为大名鼎鼎的明星,有些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有些已离开人世。”

  三十余年时光流转中,“今晚落老兰”成了香港人的集体记忆,也成了香港文化的一道窗口。

  兰桂坊诞生的1980年代,香港背靠祖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时刻获得了新发展。多少进入中国的外商们,一定都曾经落地香港,或许也曾到过兰桂坊。当他们经由香港走进内地时,也带来了一些关于香港和兰桂坊的想象。

  具有敏锐嗅觉的盛智文,亦是其中之一。1980年代初,盛智文为了服装生意第一次踏足内地,他看到了与香港截然不同的城市面貌。

  “中国是一个很漂亮的地方,那个时候坐在火车上向窗外看出去,外面的景色就像一幅画一样。湖南的冬天非常冷,在冬天的夜晚站在月台看着列车烧着煤喷着蒸汽,感觉就像是在老电影的画面中。”

  盛智文至今也没有忘记当时长沙人人都穿着中山装、骑着自行车的景象,“这和你们年轻人现在所了解的中国完全不一样”。

  时至今日,盛智文依然乐于谈及他在长沙开拓市场的经历。这位见证了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目睹过长沙、深圳、上海华丽转身的商人,甚至曾在访谈时直言是中国让他看到了奇迹。

  强大的经济活力和时代机遇也在吸引着盛智文。于是乎,在香港“一举成名知天下”的兰桂坊,开始将版图延伸至内地。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