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总有人说中国不行?真相让人喜出望外
近两年来,笔者在网络上和交流中经常看到和听到人们的两种争论:一是争论中国的科技和工业水平;二是争论中国的国际地位(能力)。这两种争论皆以一种有趣的模式展开:
张三举一例证明中国的水平高或地位提升,李四即举一反例证明中国的水平还不行或地位不那么高。比如,就科技和工业水平而言,张三说中国有高铁,李四说中国高铁的关键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张三说中国的国产PC机和手机技术已经过关了,李四说中国的芯片技术还不行;张三说中国高分辨率卫星上的相机是国产的,李四说中国生产不了单反相机和摄像机。
再比如,就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言,张三说中国的GDP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李四说中国的人均GDP很低;张三说中国军队有了以辽宁号航母、歼20战机和99A主战坦克为代表的新式武器,证明中国军力可以达到世界第二,李四说中式武器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水平还不高。
2016号歼20战机
更有趣的是,由于一国的科技能力在不断发展,但同时又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术,日后也不可能成为在各方面都拿第一的全能型选手,所以这种争论几乎可以无限制地持续下去。
比如,A学者很真诚地对我说,中国连国际油价都掌控不了,怎么能有世界领导能力?B学者很严肃地对我说,中国的国内问题成堆,怎么可能成为超级大国?但是这些学者没有想过事情的另一面。
阅兵中的中国士兵
我们是不是可以用同样的逻辑来反问A:美国在朝鲜、越南、伊拉克、阿富汗都没有取得胜利,连个ISIS这样的非政府组织都对付不了,世界领导能力从何体现?以及用类似的事实来反问B,美国在崛起为超级大国前的国内政治就一片清明,社会问题就少到可以忽略不计?
这种形式的争论的背后其实是这样一个问题:我拿什么让你相信我行?或者用更学术的语言来说就是:证明一个国家科技和工业水平以及国际地位(能力)的标志是什么?
这个标志可以是单一标志,也可以是复合标志;可以是行为标志,也可以是物品标志;可以是数量标志,也可以是质量标志。如果我们能建立这样一个标志或一个标志体系,那么就有助于我们的研究和观察,上述争论的发生概率就会大大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