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国交战,尚且互有使节往来,因此才有“不斩来使”的古训。何况中日关系极端复杂而重要,但远未达到诉诸武力的地步,两国的矛盾只有通过积极的外交方式化解,才是最有利于两国人民的。我曾对外交有一句评语,就是好比互相把唾沫溅到脸上仍可笑靥如花的那种事。尽管近有诸多纷扰,长期的又有钓鱼岛、东海油气田、历史认识问题以及地缘博弈等冲突点,但对双方来说,通过外交而非战争方式,面向未来、弥合分歧、解决冲突、寻求共识,都是明智的、符合两国长远战略利益的选择。
从时间节点上来说,日本新安保法案刚通过、TPP的关键障碍也已消除、美国的平衡外交正在紧密实施,而在两国达成原则共识后,多次举行领导人会谈,两国战略顾问级别的高官会谈几乎机制化(如杨洁篪正在对日本的访问),其访日的基础已经奠定。习近平上任后,已经或在年内对美、俄、英、法等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德国、印度、巴西、南非等重要大国进行了访问。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在亚洲最强大的邻居,日本无论如何也应该列入中国最高领导人的访问日程中了。
习近平与山口那津男
从中国的地缘处境来说,美日印正在进行具战略性质的联合军演,中国在朝鲜半岛、东海、南海、南亚等相关区域都存在潜在的冲突可能,因此地缘战略环境并不理想,只要有可能,就须以外交方式减少冲突机会,以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长远利益。战争是对人民的戕害,唯有外交才是正途。缓和中日关系,是中国改善地缘处境的自身需要。
安倍晋三
套用外交部发言人的话说,日本,无论你去不去,它都在那里。中日问题,无论你正视不正视,它都在那里。历史,终究已经过去,过分缅怀无益于当下;对抗,终究会造成两败俱伤,过分自爱就会于国无利。安倍晋三为实现中日首脑会谈,基本决定今秋不去参拜靖国神社,在与杨洁篪的会谈中说到,“不能把焦点过度集中在过去的不幸历史上,而是应该构建面向未来的关系”,“应反复举行高级别对话,基于战略互惠关系发展关系”。政治家就要善于进行政治妥协,寻求最有利的方案。政治家该有这份担当和境界,而不以形害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