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经济转型底线
笔者认为,资本市场是目前能想到的比较好的促进经济转型的办法之一。
第一,缓解存量债务风险推进国企改革。2014年底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GDP已上升至130%,已远高于负债率90%的国际警戒线。
此外,活跃的资本市场才能国企改革。国资证券化、并购重组都需要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支撑,需要有价格发现功能,交易阳光化、透明化。
第二,推进注册制激活创新创业。在牛市的环境中加速推进注册制,并降低创业板企业上市财务门槛,一是可为市场化融资主体化解间接融资体系下所面临的财务困境,二是可以在一级市场产生造富效应,正向激励创业创新。
第三,对冲资本外流压力减缓贬值压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往日益密切
考虑到产能过剩大背景下中国实体资本回报率的下降,考虑到无风险利率的下降和刚性兑付打破之后风险溢价的上升,人民币资产的回报率将出现系统性下降,再叠加美联储加息周期下美元开启长周期上升趋势是大概率事件,居民部门会逆转过去的“资产本币化、负债外币化”的配置行为,开始提前偿还即将变得昂贵的美元债务。
但股市的上涨可以在强势美元的大周期下,创造出财富效应缓解资本外流的压力,为经济平稳运行和改革释放更多的时间和空间。
未来世界经济发展依然离不开中国
接下来,央行该怎么办?
现在,中间价改革后,汇率还有了贬值压力。除了顾及上面三个底线以外,央行需要兼顾汇率波动。
中间价控制能力减弱之后,央行定价权弱化,只能靠量来干预汇率,这个重担也只能交给了3.7万亿美元外储。
但是贬值压力产生之后,资本是外流的,干预汇市也需要央行去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这会对流动性产生紧缩作用。这样做的话,那三大任务央行就实现不了了,但是宽松又不能太过,否则会产生更强的贬值预期。
短期来看,央行只能逆回购+MLF做对冲,降准也应该在政策选项里面。要防止今年四季度出现四个因素叠加导致的系统性风险。
中长期来看,还是需要通过改革,提高人民币资产收益率,来缓解央行的压力。从这个方面来看,全面深化改革,刻不容缓、意义重大、关系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