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空间站项目经理Mike Suffredini曾经也表达过希望与中国取得合作的态度。他2014年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如果美国都可以和冷战敌人俄罗斯进行合作,当然就应该和中国这一最大的贸易伙伴进行合作。“如果我们能够让更多希望前往太空的人如愿以偿,肯定可以减少防务上的开支。”他说。
据报道,邓玉林团队的这一实验旨在探寻宇宙辐射对DNA的影响,以及人类DNA性状在空间环境下可能产生的改变。如果改变速度过快,可能会对长期呆在近地轨道的宇航员的健康产生威胁。
“沃尔夫条款”已不合时宜
2011年,美国在财年开支法案第214页至215页附加了一项不起眼的条款,规定禁止美中两国之间任何与美国航天局有关或由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协调的联合科研活动,禁止美国航天局所有设施接待“中国官方访问者”,这是美方首次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对中美航天合作进行限制。
中国空间站想象图
这一条款出自于美国众议院拨款委员会商业、司法、科学及相关机构小组委员会主席弗兰克·沃尔夫之手,因此被称为“沃尔夫条款”。沃尔夫也是一个典型的、鼓吹“中国威胁论”的议员。他曾多次公开宣称,“中国是一个活跃、富有侵略性的间谍威胁”。
法案通过后,美国甚至在2013年禁止中国科学家参加国际天文学界的开普勒科学会议,虽然此事之后因各国科学家纷纷抗议并抵制会议而允许中国科学家参加,但“沃尔夫条款”也导致了美国航天机构都害怕跟中国打交道。
实际上,对于“沃尔夫条款”,NASA一直都颇有微词。NASA局长查尔斯·博尔登(Charles Bolden)在今年6月的一个采访中便表示,至少需要允许NASA和中国空间项目的官员进行交流。“在我的任期可能不能实现,但我希望我的下一任能够和中国的同事们坐下来一起交流”他当时说。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6月举行的第七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成果清单中,有一条专门提及了空间合作:决定建立双边政府间定期民用航天合作磋商。中美政府间民用航天合作对话首次会议将于2015年10月底前在中国举行,在民用航天合作对话之外,双方同意在中美副部级战略安全与多边军控磋商框架下,并在下一次磋商前,就外空安全事务开展交流。
这短短的一句话被认为是为封禁多年的中美太空合作打开了一道缺口。
美国一直禁止中国参与国际空间站相关事宜
美国太空政策分析网站SpacePolicyOnline.com在一篇文章中提及,为了绕开“沃尔夫条款”,来自NASA的人员可能会以美国国务院下属海洋及国际环境暨科学事务局(OES)的名义来到中国参与对话。这可以被看做是自2011年中美太空合作对话全面中断以来的“破冰之旅”。
无独有偶,日本《外交学者》网站7日刊登美国海军军事学院教授Joan Johnson-Freese的一篇探讨中美太空合作的文章。她在文章中表示,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即便没有美国也突飞猛进,导致中美两国在太空领域的竞争加剧。美国全面禁止中美太空合作未能达到遏制中国太空技术发展的目的,同时也与美国建立可持续空间环境的目标背道而驰。
“‘沃尔夫条款’限制了美国自己的选项。美国本来可以通过交流了解中国的决策机制、机构组成以及操作程序标准等,这些本应是可供美国决策的珍贵情报。长此以往,将会暴露出美国分析机构的重大弱点。”她在这篇文章中提到,也正因为此,目前对中美太空合作持批评态度的声音基本上保持沉默了。“虽然没有公开支持中美空间对话,但是基本上也默认需要这一对话。”
前NASA华裔宇航员、国际空间站指挥官焦立中(Leroy Chiao)对《休斯顿纪事报》表示,国际空间站承担中国的试验可以被看做两国建立空间合作关系的起点。“美国将中国纳入到未来太空探索中是极为重要的,国际空间站应该是这一类型合作的最好起点。”他说。
“无论有没有美国,中国在太空探索中都在快速前进,他们马上就要登上月球了。美国拥有多年的经验与资源,是太空探索国际合作自然而然的领导者。但是我们不能忽视中国,以后很可能我们只能通过猎户座绕月进行一些例行飞行,而中国正让宇航员登上月球。”焦立中说,“虽然不可能一夜就发生,但是如果你愿意探索遥远的星空,就需要把眼光放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