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大战陈诚
1933年2月,陈诚率12个师为中路,朱绍良率8个师为右翼,蒋鼎文、蔡廷锴率8个师为左翼,采用“分进合击”战术,气势汹汹,向根据地扑来。
战前蒋介石召开军事会议,本来也是为了劝将不如激将,有意识夸赞了林彪几句:“我是要特别提醒在座诸位,要重视那个林彪,不要以为他在黄埔默默无闻,不显山不露水的。当年我是与他有过接触的,让人觉得胸有丘壑,这几年交战,更让我有这个感觉,是当代韩信。诸位此行出战,万万慎重,不要打虎不成反被虎伤。”
陈诚忍不住地站了起来:“校长提醒得是,不过据学生以往与林彪作战的体会,那林彪也并非如何了得,总是避战、怯战,不敢与我军正面交锋。学生不才,愿为此次剿共先锋,将那林彪捆于马前,绑着来见校长。”
蒋介石就喜欢陈诚这股冲劲。大战之前,要的就是这种必胜的信念。
陈诚指挥的中路军12个整师,16万人,其中包括后来名列国民党“五大主力”的第十八军,它下辖三个基干师,分别为十一师、五十二师、五十九师,其中又以第十一师为全军之冠。这支队伍实力不同凡响,兵精马壮,器械精良。军中著名战将有霍揆彰、萧乾、黄维、夏楚中、李及兰、彭善、陈烈、胡启儒、方天、宋瑞珂、方靖等等,都来自黄埔,他们有的与林彪还是同窗,当年一起滚大通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