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军主力入关了,日本军乘虚而入怎么办?
在家排行老四,而被习惯呼作赵四小姐的赵绮霞轻轻敲门。
“玩一会儿网球,去不去?”
“快走吧,没心情。”
“哪有这么大的气哟,天不会塌下来。”
“你知道老蒋要我干什么吗?唱空城计,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唱空城计。”张学良十分激动地站起,又在另一张沙发上坐下。
“听听大伙儿的主意啊,总比一个人冥思苦想强。”
“真聪明。我马上召集大家开会,讨论如何对付老蒋。”张学良心情豁然开朗,在赵四小姐的脸上重重地亲了一口,“委屈你了,待会儿补偿。”
张学良立即让副官传令,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以上,是十天前的事。
父亲的突然离去,使张学良仿佛一夜间成熟了起来。原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的本质,说到底是个利益问题。一旦利益发生冲突,再好的关系也会破裂。故在处理对外关系时,一定要以自己国家的利益为重,若丢掉了这个根本原则,不仅遭国内广大民众唾骂,敌对国也不把你当人看,什么时候觉得你没用处了,就会毫不怜悯地一脚踢开。
我张学良一定堂堂正正做人,决不充当民族败类。
打从作出“东北易帜”的根本性决策,张学良高高兴兴过了一段舒心日子。头上的天空是那样高远,脚下的土地是那样坚实,东北的每一座高山、每一条河流都是那样可爱。
于是他欣然接受了南京中央政府关于自己“东北边防军司令长官”的任命,一有工夫就巡视部队,提醒东北军各级官兵,务必对日军保持高度警惕,防止日军挑起新的事端。
他对日本军政当局的侵略意图看得太清楚了。
可惜,舒畅的日子没过多久,张学良却感到了另一种困扰--蒋介石想利用他作为自己的派系工具。
今天,按照蒋介石的要求,他必须签署移防关内的命令,将几十万大军调至已改名为北平的北京一带驻扎。
命令早就打印好了。他手拿文件从头至尾又看了一遍,最后长叹一声,将文件和毛笔都扔向一旁。
这时副官来报:“报告司令长官,黑龙江省代主席马占山求见。”
“不见,不见,谁也不见。”张学良心里正乱得不行,挥手阻止。
想想,又觉得不妥。马占山是父亲的老朋友,对父亲忠心耿耿,对父老乡亲感情极深。不和马占山把话儿说透,对不起这位叔辈。
“让他等等,我正忙呢。”他于是改口。
张学良痛苦地搓搓脸,把头埋了下去。他其实很想在这时和叔辈及兄弟们好好谈谈,却又害怕同他们相见。因为他无法回答他们的提问。
他们所要问的,正是他张学良自己也无法回答的。
“我们为什么要去华北,丢下自己的家乡不管?”
“老蒋让我们离开东北,日本人乘虚而入谁负责?”
“蒋介石同冯玉祥、阎锡山闹矛盾,我们去搀和干什么?”
“少帅,不能离开东北,千万不能离开。日本人对东北虎视眈眈,又是演习又是侦察,随时可能大量增兵啊。”
……
在十天前召开的军事会议上,几乎没一个高级军官同意他关于服从中央、服从大局的观点。就连当初力保他继承父职的张作相等人,也极力反对主力入关,帮助老蒋打冯玉祥和阎锡山。
面容困倦的张学良坐在会议主持人席上,面对情绪激愤的将领们,一时没了主意。
蒋介石心术不正,并非真的要在中国建立推行*政治的共和国家,只想凭武力建立他的*政权,实际是重蹈袁世凯的覆辙。故此,蒋对冯玉祥、阎锡山等人百般胁迫。
对方怎肯束手就擒,于是反抗之举愈烈。
1929年10月,冯玉祥兴兵四十余万讨蒋,因阎锡山不予配合而失败。
1929年11月,李宗仁、张发奎联手讨蒋,双方不分胜负。1930年4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率五十三位高级将领通电反蒋,并分别担任*陆海空军总司令、副总司令之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