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俊 中国预备航天第一人
方国俊,中国20世纪70年代首批选拔的19名宇航员中的一员,而从其此后的人生经历来看,应该是那批宇航员中最成功的一名。“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中国首届宇航员,如果不是因为当时各种条件的限制,曙光号最终没有发射,要不然中国航天第一人应该是我。”直到今日,方国俊依然无法对当年没能一飞冲天释怀。
【60年代首次秘密培训】
提起上世纪70年代中国“选航”,方国俊一下子兴奋起来,“其实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曾经选拔过19名宇航员,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其实早在1961年,中国空军部队的24名优秀飞行员就曾经秘密接受过宇航员的培训,而方国俊正是其中之一,“我们当时的教官是钱学森。”
60年代空军选拔的24名飞行员是以学习改装新机种为借口,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的,对外则一律宣称是在学习飞机改装理论,但其实这24人一直是在学习有关载人航天的理论知识。当时上课的地点并没有固定,有时候在河北的沧州,有时候在北京的通州。而由于要严格的保密,这批人居住的时候都要交叉居住,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房间内住两个人,那必定有一个人是科研或者其他人员。
“当时我们每天有8小时的学习时间,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个别的时候晚上会加班学习。但更多的时候大家都是各自学各自的,只有关系好的,才会偶尔私下交流一下学习心得。”
方国俊说虽然那段时间的生活很单调,但自己却始终很兴奋,因为毕竟是在做一件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但这种兴奋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10个月以后,由于经济等原因,该项目下马了,大家也都回到了原来的部队。
尽管如此,方国俊却一直在期待着,他始终相信自己会有登上飞船上太空的一天。但是让方国俊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一等就是10年,更让他没有想到的是,10年后他竟然再一次与自己的梦想擦肩而过。
【70年代意料中二次入选】
1970年,方国俊34岁,任职空军驻广东某部队飞行团长,妻子和孩子也刚刚从上海迁到了北京。当年9月的一天,方国俊至今可以回忆出那天的天气很好,他正组织训练,就接到了上级要他去北京执行任务的紧急通知,尽管当时师长和政委都没有透露半个有关宇航员的字,但方国俊却感觉到了自己此行北京目的--参加中国首批宇航员的选拔。
简单的收拾行李后,方国俊找来了妻子和3个孩子,没有解释此次外出执行任务的原因,也没有说自己要去北京,就和家人在部队大门口的小照相馆里照了一张全家福,这张相片至今被完好地保存着。方国俊说自己当时就猜到了是关于宇航员的事情,他当时感觉自己各方面素质都很不错,上的可能性很大,同时也担心自己万一回不来了,所以才有了和家人照张相片的念头。
随后,没有和家人道别,方国俊就踏上去北京的征程。到了北京,他惊喜地发现了很多曾经一起学习过的熟悉面孔,由于来北京之前,部队领导就交代了此行的保密制度,所以大家也只能心照不宣地互相问一句:“又来了?”
方国俊等人随后开始接受严格的身体和心理检查,随着检查项目的难度越来越高,人也陆续地被淘汰,在所有检查项目即将结束的时候,有一天,他们看了有关苏联加加林的宇航纪录片,这时候领导彻底交了底:能坚持到最后,留下的就是中国第一批宇航员了。当然,凭借出色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优秀的体检成绩,方国俊被留了下来,并与王志跃等两名战友一起组成了当时三人的“首飞梯队”。
【35年前的航天员生活】
方国俊回忆说,当年他们体检时住的地方,其实就是现在北京空军总医院门诊楼的二层,和第一次学习理论不同,这一次更注重了身体的素质。在那里,他们没有自己活动的时间,平时除了检查身体就是看看书和资料。在空闲的时间里,最多的就是集体打球,偶尔也会组织大家看看电视或者看场电影。
不仅如此,在那里他们还有着极其严格的作息时间,每天6点起床,9点睡觉,睡觉后还不能随便说话,甚至还有专人巡逻查寝。方国俊说自己刚开始一点也不习惯那么早就睡觉,但没有办法,只好躺在床上熬时间,久而久之,也就能睡着了。他说这个良好的习惯,直到今天他都一直保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