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初步筛选合格的飞行员于1970年下半年,分批到北京空军总医院和507所,进行宇航员身体检查和心理检查,并在离心机上承受载荷能力的检测。
【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薛伦回忆当时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的任务是负责宇航员训练,“当时的时间很紧,因为‘曙光1号’载人飞船预计要在1973年用东风-5号火箭发射,飞船要搭载两名宇航员。”所以宇航员必须在1971年11月进行集中训练。但对于载人航天,大家除了从观看的录像中了解的有限知识外,其余的都要靠他们自己去摸索。
半年时间,要组建一个复杂的航天员训练机构,在现在看来真有点天方夜谭。然而,紧迫的时间并不允许薛伦他们过多的考虑,就开始了紧张忙碌的工作。
虽然说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的几个人都是从空军各单位精选出来的优秀干部,组织飞行经验丰富,但宇航员的训练难度要远比飞行员训练高出很多。所以,他们在一边积极筹建宇航训练的各项组织准备工作的同时,抓紧一切时间,搜集有关资料和学习宇航知识、熟悉与宇航各有关的部门情况。
包括设想宇航员训练机构的设置和组成(机关、宇航员、飞机地面维护人员、外场各类保障人员),宇航员训练场地的选择,宇航员“失重”训练飞机的改装,宇航员技术训练的内容和程序、理论教育内容,以及生活保障等一系列具体问题。
当时将宇航员进行飞行技术的训练场地初步定在了建设中的四川西昌机场。薛伦还专门带人进行了考察和调研。此外,他们还建议宇航员训练用的“失重”飞机,基于当时国内装备中较为先进的英国“三叉戟”或苏制图-124飞机进行改装。
与此同时,在当时的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专家们已经研制出宇航员飞行服、宇航员食品、宇航员生命保障系统等宇航产品,一些训练用的大型设备也已经完成。
当时航天专家向筹备组的成员介绍有些产品已经研制到了第二代,甚至开始更新一代产品的研究。但是这些产品究竟是否适用,效果如何,还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宇航员训练筹备组还从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有关高等院校聘请了专家、教授,给宇航员讲授有关地球物理的知识。
很快几个月过去了,一切都在按计划进行当中,薛伦说,按照当时空军的计划,要先成立一个宇航部,配备好领导班子,以此建成一个包括宇航员、警卫队和保障人员等在内的约500人的单位。接着就要筹备航天员训练基地,以便尽快开展航天员的训练工作。
【突如其来计划流产】
谁也没有想到,1971年9月13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三事件”,而当时的空军正是林彪反革命集团危害的重灾区,整个空军系统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当时谁也没有心思顾及宇航员训练的问题,集中训练被迫搁置。”薛伦回忆道。1971年11月中旬,空军宣布解散宇航员训练筹备组,宇航员训练不得不中途下马。刚刚起步的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因此一下搁置了20多年。
“当年筹备组解散的时候,大家都很痛心,但却无可奈何。”虽然2003年杨利伟的成功让薛伦等参与过70年代“选航”计划的老航天人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兴奋,但还是有一些失落和难过,“毕竟我的飞天梦曾经仅仅就是一步之遥。尽管如此,我还是可以自豪的说,当年的工作给此后的航天事业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说到这里,薛伦的声音突然大了起来,就好像还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组长。
【个人资料】
薛伦,1930年2月出生。1945年3月参加党的地下工作,1945年8月1日入伍,1946年6月入党,1951年学习飞行。1991年离休,离休前曾担任空6军副军长,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
王志跃 打下u2飞机的航天员
1968年3月7日,作为一名歼击机飞行员,王志跃驾机击落了一架飞在2万米高空的美国u2侦察机,因此荣立一等功。1970年底,王志跃参加中国首批宇航员的选拔,并最终从1800多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19位候选人中的一人。
【34年前的紧急集合】
谈到34年前那场特殊的体检,王志跃是满脸的自豪,毕竟并不是每一个飞行员都能进入那19人的大名单。虽然“选航”的经历并没有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但却让他肯定了自己。能从1800多名飞行员中脱颖而出,不仅仅是因为王志跃有合格的政治条件,优秀的飞行技术,最重要的就是他不但有出色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自身反应也极其敏捷。
1970年11月的一天,事前并没有任何的预兆,正在安徽芜湖空军第三师服役的歼击机飞行员王志跃接到了“北京有任务”的紧急通知。于是还没有来及通知家人,他就在限期内到达了北京空军总医院。几天之后,近100个人陆续到齐,居住地被封闭,除了检查身体,他们不能和外界接触,也不能给家里打电话和写信。11月中旬左右,王志跃和他的战友们开始了长达几个月的身体检查,没有人解释这一切是为什么,他们也没有刻意地去找答案。
王志跃用“流水线”、“淘汰制”两个词形容了全部体检过程,“那时侯的状态就像工厂做工的流水线,合格的继续下一项检查,不合格直接走人,后续的人补上。”
就这样,常规检查持续了一个多月以后,所有常规项目检查都合格的受选人员开始一些特殊项目检查,比如离心机、失重飞机等。那时王志跃大概明白自己此次来京的目的--参加中国首批宇航员的选拔。等全部体检完成后,所有的受选人员却全部回到了原部队。由于种种原因,那场让人记忆犹新的体检最终没有了下文。
【个人资料】
王志跃,1941年出生,1958年入伍,1996年退休。山东莱州人,退休前曾是空军某师师长。
(《35年中国航天员全记录》 原载:新世纪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