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他们在那里的饮食也有专人配制,每日三餐量都不多,但吃了却不感觉饿。早餐一般是牛奶、咖啡、豆浆、粥,每人还有定量的2个鸡蛋以及腌制的各种咸菜,午餐主食一般是米饭、面包等压缩食品,菜有芹菜等蔬菜、还有豆制品和适量的瘦肉。晚餐和午餐基本相同。
【那场记忆犹新的体检】
对于当年曾经进行过的特殊检查,方国俊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他说他印象最深的就是离心机的检查了。正常情况下飞行员都要承受5个g以上的载荷,少于5个即为不合格。进入太空要承受很大的重力加速度,而离心机就是为了检查人的耐荷能力,而由于太空船在发射和回收的时候都要承受10个g左右的载荷,这意味着要承受10个身体重量的压力,所以受选人员要承受12个g的载荷才合格。
“当时坐进离心机就像坐进了一个飞机的坐舱,离心机启动以后,速度越快离心力就越大,人承受的载荷也就越大。在我们的面前有一盏灯,开始时灯一直亮着,随着速度的加快,灯也就逐渐暗了下去,当灯完全灭的时候,就要赶紧按在坐椅扶手上的呼叫按钮,这样就可以测出此人能承受的最大载荷。”
方国俊当时承受了12.5个g的载荷,这在当时那个团队是最好的成绩,但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至今他的身上还留有许多黄豆大小的小血泡,事隔30多年一直都没有消失。
除了离心机的载荷承受检查,当时的受选人员还被带到了北京通县,在安-2型飞机上进行了前庭功能的晕机检查,还让他们坐上改装后的失重飞机模拟太空中的失重飞行。忽上忽下的抛物线飞行,飞机又是盘旋又是翻滚,让人不仅体会了失重,也经受了飞机下降时的超重。“就是作为飞行员,我也没有尝试过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一会儿是轻飘飘的,一会儿是千钧压身的,我还好一些,当时有很多战友都感到了鼻塞、黏膜充血、耳鸣脑胀等症状。”
此外,他们还进行了有关平衡、耐氧、寂寞等方面的检查。方国俊各项都很优秀,他说,检查到最后,有关领导就已经给他透露,如果“曙光1号”飞一人,那非他莫属,如果飞两人,那也一定有他一个。
就在方国俊和他的战友们为飞入太空继续储备力量的时候,“九一三事件”发生了,“曙光1号”由于种种原因被迫下马,方国俊遨游太空的梦想也就此破灭了。
【个人资料】
方国俊,河南禹州市人,1936年出生。1949年入伍。1988年8月1日,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发并亲自授予空军少将军衔。1990年至1996年任北京军区空军参谋长。20世纪70年代,方国俊在中国首批选拔的宇航员中以优异成绩荣获第一,2003年被正式认定为中国预备航天第一人。
薛伦 34年前的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组长
【绝密电报急召进京】
“如果不是当时所谓的‘九一三事件’等政治原因,我们那一批肯定是能成功的。” 薛伦将军说起当年的事情感慨依旧,“因为不管是身体、心理素质还是专业技术,他们都是无可挑剔。”薛伦掷地有声地说,“说实话,直到今天我还为这事情遗憾,毕竟当年参加‘选航’的大家都付出了太多的东西。”说这话时,薛伦的眼睛始终注视着前方,好像在回忆当时那终生难忘的场景。
薛伦清楚地记得,1971年5月12日,空军以绝密电报紧急命令时任空24师师长的薛伦、空34师副师长李振军、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所长郭儒茂等7名干部,务必于5月14日到北京东交民巷空军招待所报到。
5月15日,空军宣布成立“宇航员训练筹备组”和“反弹道导弹小组”,并指定薛伦为“宇航员训练筹备组组长”,李振军则负责政治思想工作。“当时的我们除了激动,就是高兴,却完全没有考虑到这条路上可能遇到的艰辛和困难。”说这些话时,很明显可以听出薛伦当年的那份喜悦和激动。
宇航员训练计划涉及中国最高机密,薛伦他们当年以毛主席批示的时间作为代号,称作“714办公室”。办公地点暂时设在空军学院,行政上归空军司令部领导,但是当时连空军学院领导都不知道薛伦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几个人、几间办公室,一部电话,薛伦任组长的宇航员训练筹备组就开始办公了。
薛伦他们后来才知道,在整个载人航天工作中最重要的宇航员选拔,其实早在1970年就已经开始了。当时由国防科工委507所黄志平、空军训练部副处长彭功阁等人组成的秘密小组,已经从经验丰富的歼击机飞行员中挑选出了一批备选宇航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