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对朝鲜人民军实施海空军袭击,直接支援李承晚部队作战。
第二,对朝鲜北部地区实施空袭。
第三,美军向战场投入地面作战部队。
至此,朝鲜内战的性质发生了转变,变成了美帝国主义进行侵略、朝鲜人民进行反侵略的战争。
美国人约瑟夫·格登在他所着的《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中,对美国朝鲜战争决策有过这样一段评价,倒是十分贴切:
朝鲜战争--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军事和外交战略的转折点,它标志美国第一次试图通过诉诸武力来阻止共产主义军事扩张的冒险行动,而且是这类冒险行动的漫长路上的第一步;果不其然,就在朝鲜战争刚开始两个月,美国就给在印度支那的法国人送去了第一批军事援助,以资助其与当地的起义者作战;后来这场起义演变成了越南战争。无论结果如何,美国在以后的10年中,把国家的资源,加上声望名誉,越来越多地投到东南亚、欧洲、非洲、拉丁美洲。这就是美国企图以强大军事力量来主宰世界的开端;为了保持这种力量,即使在“和平年代”里也要消耗美国联邦政府年度预算的一半,并使美国的无数儿女在世界最遥远的地方枕戈待旦。
这位学者说出了美国政府至今仍不承认的一些实话。
就这样,冲动暴躁的杜鲁门和谨慎寡断的艾奇逊这对最不可思议的政治搭档先不论后果地行动起来,鲁莽轻率地做出重大决策,把美国拖进了朝鲜战争。
三八线之战
战争在三八线上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在朝鲜人民军的反击下,南朝鲜军队的防线很快便崩溃了。
根据北朝鲜方面的资料,战争爆发之后,朝鲜人民军的“第1次战役的基本任务是从西北和北方,从东南和南方迂回汉城,把三八线的敌人同掩护横城、原州、利川和水原西南及南方地区的敌人分割开来,然后在汉城地区围歼敌人基本主力,解放汉城及其他汉江以北各城镇”。特别提出“……中线进攻的联合部队更要加快进攻速度,在敌人加强汉城防御以前……”,这表明开战后夺取汉城是主要任务。接下来,“我军在汉城附近围歼敌军主力之后,迅速解放釜山。为此,要在汉城北面把主力(第1军)做弧形配置,对汉城实施向心攻击的同时,以第2军主力突破春川正面,令其一部进至汉城东南方地区切断南朝鲜军队主力的退路。但是根据情况,也可命令第2军主力向大邱或大田方向挺进,把敌人围在小白山脉。另外,还可以派出一部兵力沿东海岸公路突进,迅速占领釜山。”
以上是人民军队这一作战计划的要点,而其前提是,美军不介入,南朝鲜军队的南部集团都投入汉城附近,而且预计作战为期2~3周即要结束。
在朝鲜半岛西端的一块60多公里的地带,集中了人民军大多数t-34坦克和半数的部队。这里将沿着议政府走廊发动对汉城的主攻,这是一条自古以来夺取汉城的路线。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是盛产朝鲜人参的古都开城。 人民军第6师(原解放军166师)作为攻击开城的主力,师长方虎山制订了一个巧妙的计划,以一个团对开城正面发起进攻,同时悄悄地重新铺设很久以前就拆毁的通向开城的铁路路轨,另一个团的步兵们则登上一列长长的火车准备对开城发动奇袭。
进攻开始了。在开城西北端,一名唯一在前线的美国顾问约瑟夫·达里哥上尉在拂晓时被惊醒,弹片击中了他的房子。他拉上短裤,手里提着鞋子和衬衣,狼狈不堪地冲下楼,跳上吉普车逃命去了。在抵达开城市中心时,他惊愕地看见从车站一长列火车上下来的将近一个团的人民军士兵。吓呆了的上尉猛踩油门,一溜烟地向汉城方向逃去,总算捡了一条命。
据守开城的南朝鲜12团在内外夹击下自然全军覆没,只有团长带着两个连逃出了包围圈。开城立即被人民军攻占。在整个前线,南朝鲜军队的很多士兵们刚刚被炮声惊醒,在一片混乱中,加上通讯联络不畅,很多孤立的部队只好各自为战。
在美军顾问团和南朝鲜军司令部,绰号“胖子”、体重达136公斤的总参谋长蔡秉德少将揉着朦胧的睡眼,嘟囔地下令已从汉城开往大田路上的第2师,配合驻扎在议政府的第7师发起攻击。可笑的是,第7师师长刘载兴准将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部队在何处,因为这个星期天早晨他的部队有1/3放假了。他有两个团在前线,约4,000人,第3个团在汉城以南。情况紧急,他手头只有约1/4的部队去阻挡朝鲜人民军。他想起刚刚一个星期之前在三八线上见到杜勒斯先生,向他保证将有大批的美国援助。但现在炮弹打到头顶上了,他妈的美国援助又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