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两年前,西方媒体炮制出一个新名词——“中国西海岸”。这个称谓源于一条横跨中缅的油气管道,管道的起点在缅甸印度洋沿岸若开邦的皎漂(Kyaukpyu)市,终点在云南昆明,全长2400多公里,其中缅甸境内将近800公里。到目前为止,油气管道的天然气部分已经完工,并开始向中国西南地区输气,而原油输送部分的建设也已接近尾声。
中国将这条油气管道看作是避开船运通过马六甲海峡、保障能源安全的战略要道,与中亚油气管道、中俄原油管道、海上原油通道并称为“四大能源进口通道”。为此,中国公司不仅修复并扩建了皎漂陈旧的深水码头,并与缅甸政府协商,希望成为新开辟的“皎漂经济特区”的主要投资方,还计划从昆明修一条直通皎漂的高铁。
一些西方分析人士指出,将来一旦高铁通车后,从这里陆路进出中国的将不仅仅是石油和天然气,中国与中东、印度、非洲乃至欧洲的贸易货物都可以在这里中转,皎漂经济特区可以成为加工业的基地。于是他们发出了这样的惊呼:“中国已经把疆域拓展到了印度洋!”“若开邦将成为中国的西海岸。”对此,缅甸的一些学者也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历史学家吴丹敏在其著作《中国和印度在这里相遇:缅甸与亚洲的新十字路口》(Where China Meets India: Burma and the New Crossroads of Asia)中,就曾流露出对于中国在缅甸产生的巨大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的担心。
横跨中缅的油气管道
“中国西海岸”这个词多少有些危言耸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西方人士的“酸葡萄”心理,而且,这种提法还有它邪恶的一面,那就是从中挑拨中缅两国的关系,暗示缅甸人民,警惕中国经济扩张带来的长远问题。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欧美对缅甸实施经济制裁之后,中国就迅速修补了与缅甸的关系。
其实,要说西海岸,美国的西海岸原来才是人家墨西哥的,美国人实实在在地抢了过来,发展成现在的加利福尼亚。如今不再是吞并灭国的时代了,消除贸易壁垒、建立共赢的经济合作、携手发展才是硬道理,当然,前提是双方都要获益。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欧美对缅甸实施经济制裁之后,中国就迅速修补了与缅甸的关系,很快成为缅甸的最大投资方和亲密的政治、军事伙伴。中国在缅甸的投资保持了多年的一家独大局面后,美国、日本、印度、欧盟才开始重新审视他们的缅甸政策,随着在野党领袖昂山素季的软禁被解除,以及奥巴马等欧美领导人的相继到访,缅甸近两年逐渐走向开放,似乎在朝着西方世界认可的方向转型。与此同时,中国在缅甸的几项重大投资相继受挫。缅甸北部的密松水电站被无限期叫停,中部蒙育瓦的莱比塘铜矿遭到了当地村民的持续抵制,被停工两年多,尽管以昂山素季为首的调查小组最终同意了铜矿继续运营,但当地的反对声浪至今不息。只有这个中缅油气管道算是顺利完工并正常运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