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诸多迹象显示,缅甸似乎正在逐步疏远与中国的关系,而“转投西方的怀抱”。一些中国企业的负责人甚至指责缅甸政府:当你们最需要外界投资的时候,我们中国帮助了你们,现在有了西方的示好,你们就翻脸不认人了?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缅甸真的会疏远中国吗?他们承受得了离开中国的代价吗?中国的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处理与缅甸政府和人民的关系呢?从缅甸人自己的角度来讲,形成这样的局面并不难理解。缅甸人知道,自己处于中、印、东盟这三大经济体的交叉路口,理应在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贸易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实惠。缅甸不缺自然资源,其石油、天然气、矿产、木材、宝石的蕴藏量都排在世界前列,缅甸希望用自己的资源,最大化地换取国家工业和科技的发展,以图振兴民族的大计,原本就无可厚非。
有意思的是,缅甸的历史,尤其是其近代史,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可谓是灾难深重。比如外敌入侵,割地赔款,丧权辱国,变法维新,洋务运动等等,甚至实现三个现代化(工业、国防和科技),也有相类处。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与中国的类似事件相比,或早或晚,很难说谁步谁的后尘。只不过,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殖民并未彻底完成,而缅甸完全沦为大英帝国的殖民地。
缅甸的历史,尤其是其近代史,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
即使是二战结束,缅甸从英国手中独立出来,其所走过的道路也可以看到一些我们熟悉的场景。比如,公私合营,收归国有,缅甸特色的社会主义,以及现在的改革开放。今天的缅甸很像我们刚刚开始改革的80年代,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缅甸人的心理状态也像那个时代的我们,充满希望又茫然躁动,努力博采他国之长又担心如何才能做到去粗取精。
正像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斟酌于应该借鉴哪个国家的发展模式一样,缅甸内部如今也在广泛探讨,本国的转型之路应该走印度模式、中国模式,还是东南亚模式?了解一下缅甸的历史,我们或许可以从中得到部分答案。
滇越之地成为中国通往印度的第一道屏障
两千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时,在今天的阿富汗一带发现市场上有人贩卖来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他获知这些货物来自南部的身毒(印度),从而断定在中国西南部应该还有一条通往印度的贸易通道。
向汉武帝禀报了他的发现之后,张骞被派往如今四川的宜昌,负责开发西南通道的任务。他的团队在云南大理一带受到了阻挠,滇越国王用山高途穷、瘟瘴四伏等理由吓唬来自汉朝的使者,使之不能继续前行。后来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那是因为滇越人自己想垄断这条“南方丝绸之路”。其后的几百年间,云南与中原分分合合,滇越之地成为中国通往印度的第一道屏障。直到元朝灭掉大理国,至明朝将云南彻底划入中国版图,中国西南的边境才推进到大致是现今与缅甸交界的区域。而后由于大英帝国占领了缅甸,并逐步向云南境内蚕食,中缅接壤的边境地带留有几块争议地区,直到1949年后才得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