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国军工企业向外国嘉宾实地展示了中国出口型地面装备的最新成果。这次活动中,国产最新型外贸坦克VT-4的表演堪称惊艳。有评论认为该坦克具备了比肩世界一流的技术水平,让不少国内网民感到扬眉吐气。实际上,中国出口坦克走到今天的地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时间回溯到1980年代,此时文革已经结束,中国开始改革开放。由于苏联的军事压力,中国军费曾长期在财政开支中占据极高比例:体现之一就是为应对苏军的“钢铁洪流”而造的上万辆59系列坦克。其代价就是中国经济在重压下趋近崩溃。在此背景下,邓小平不得不提出“军队要忍耐”口号,大幅削减军费。一时间,国内军工企业面临生存危机,不得不把眼光投向海外。
受文革和中苏交恶影响,当时的中国坦克性能已远远落后国际水平,外销前景并不乐观。两伊战争的爆发给中国军工一个自救的机会:为弥补战争损耗,交战双方都在努力采购武器,但主要军工大国对两国实施了禁运,唯独中国没有这种政治包袱。图为一辆伊拉克一直用到海湾战争时期的69式坦克行驶在科威特境内。
中国69式坦克
伊朗外购武器的境遇与伊拉克大抵相同,这导致在两伊战场上,出现了交战双方都在用中国武器的奇怪场面。两伊战争时期是中国坦克出口的“黄金时代”:伊拉克从中国采购了总数约2千辆的59和69系列,伊朗购买量也达到数百。图为一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的69式坦克正在射击。
在伊拉克和伊朗的热卖无法改变中国坦克技术落后的现实。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人手中的中苏制坦克在美欧第三代主战坦克和空地一体战面前劣势毕现,遭遇一面倒的屠杀,连带让苏系坦克在此后多年背上生存力低下的恶名,影响了出口业绩。图为2004年伊拉克自由行动中,一辆被美军远距离“点名”的伊军69式坦克正在燃烧。
中国军工为推销武器“怪招”频出:1987年,泰国用大米、龙眼干等农产品向中国换取了50辆69II型坦克,这就是至今仍被坊间津津乐道的“龙眼换坦克”。
巴基斯坦一直是中国坦克的忠实用户,巴国的武器采购渠道因对手印度的压力经常不稳定,中国是其难得的稳定供应商。到第三次印巴战争时,巴军装甲部队的主力由中国造59系列坦克构成。
中国MBT-2000坦克
缅甸陆军装备的VT-1。VT-1其实就是中国为出口MBT-2000所用的一个“马甲”。外观与巴基斯坦版明显区别仅为炮塔侧面增装两块爆炸反应装甲。MBT-2000的研制成功使中国军工拥有了坦克领域的“拳头产品”,中国在推销时所用的各种“马甲”也给外界以中国出口坦克型号五花八门的错觉。
中国军工下一步的动作是在MBT-2000基础上发展高配与低配型,满足各种用户群体的经济承受力。图为在海外防务展上展示的VT-2坦克模型,可视为MBT-2000的减配版,取消了独立的车长观瞄系统,外形与解放军自用的96A型坦克类似。
秘鲁阅兵式上出现的中国VT-1坦克,据称当时秘鲁陆军坦克选型基本敲定中国VT-1,遂向中方借用数辆VT-1为本国阅兵壮声势。但VT-1在秘鲁的提前曝光最终导致这笔交易流产:有传闻指同样参与竞标并提供了VT-1所用柴油发动机的乌克兰对此不满,向中秘施加了压力。进入21世纪,各国迎来坦克换代期,但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换得起先进的第三代主战坦克。为迎合亚非贫穷国家的低端市场,各种“拉皮”和“美容”版的59与69系列坦克开始大行其道,中国将这些按客户需求大规模翻新的老坦克统称为VT-3。图为缅甸陆军的59坦克,防护和武器参照中国陆军自用的59D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