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航工业官方网站昨日报道,3月20日,中航工业成发与中航空天发动机研究院就短垂项目加工合作举行签约仪式,签署风扇部件合作协议。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飞机推进系统项目(简称“短垂项目”)是针对提高海军两栖作战能力,填补该类作战武器装备空白而进行的探索项目。
垂直起降技术是指飞机不需要滑跑就可以起飞和着陆的技术。其实,早在60年代我国就曾探索过这一技术。
1968年7月11日,空军向军委办事组和国防科委上报了《关于三五期间我国飞机发展问题的建议的几点意见》。其中就明确提出要尽快解决垂直短距起落战斗机的问题。随后,六院根据空军的指示,下达了短距起落战斗机的研制课题。1969年初,601所将短距起落喷气襟翼可变机翼飞机列入专题科研项目。但由于技术储备不足,该项目只能列入预研项目。
网友设想的中国垂直起降战机
1969年8月月25日,根据中央军委办事组关于六院由国防科委移交空军领导的决定,航空工业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了航空工业“825”会议,强调“积极开展垂直起落飞机的研究”。10月30日,三机部在沈阳召开了驻沈厂、所领导干部会议。会上宣布了垂直起落飞机领导小组成员。这次会议要求,601所抽出116名设计员,112厂抽出40名技术员、同有关院校30多人组成“四号任务”连队,由601所副所长叶正大任连长。会后,立即开始了紧张的设计工作。按研制计划要求力争在1971年“七一”上天。
但是,林彪仍然对研制进度不满意。林彪指示由空军负责的航空工业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四号任务”的研制。601所设计人员全力以赴,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在1968年底就提出了6套设计方案。仅用20个月的时间,就设计出了垂直起落飞机的总体方案。但是,因为该项目远远超越了我国当时具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被列为重点研制型号的“四号任务”,由于受技术、材料、部附件及发动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研制进度非常缓慢。
可垂直起降的美军F35B战机
1971年“913”事件后,航空工业生产开始走上正轨,有关部门也开始正视“四号任务”的可观难度。相关会议认为“垂直起落飞机在我国缺乏基础研究和应有的技术储备,不可能于短时间内搞成可供战斗用的歼击机”,“当前要遵循国家计划会议缩短战线,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的精神,解决空军最急需的作战飞机”。因此,会议决定:“‘四号任务’不列入国家型号发展计划,仍为先期研究的科研项目。”至此,“四号任务”下马,与之相应机构随即撤销。平心而论,依照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确实不具备研制垂直起降技术的能力,但我们的前辈敢于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尊重和钦佩的。四十多年后,当中国的科技水平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先时,我们终于能够将先辈们的理想付诸于实施了。中航工业如今进行垂直起降技术的研究已经有了强大的工业基础和资金做后盾,相信依靠中国人的智慧,我们一定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