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59式到88式主战坦克的技术发展
虎啸东方
坦克作为陆军突击兵器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此确立了其在陆军中的主导地位。相比于世界坦克强国而言,中国的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坦克工业仍然为零。但是,充满自信与活力的新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因此妄自菲薄,而是以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决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从而拉开了中国坦克发展的序幕。
☆ 仿制生产的59式中型坦克
1949年9月,人民装甲兵创建初期,装备的坦克是从国民党军手里缴获的美制和日制坦克,数量只有375辆。由于这些坦克型号繁多、性能落伍,而且零备件缺乏,难以满足装甲兵作战和训练的需要。但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备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所以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决定首先从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间,又相继从苏联购进47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
加挂复合装甲基的59IIA式主战坦克
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虽然是二战期间研制和生产的,但由于性能优异,所以在50年代初仍然属于世界先进坦克之列。这些苏制坦克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让人民装甲兵告别了“万国牌”坦克的历史,部队装备首次实现制式化。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T-54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它的成功引进,使人民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T-54是在苏联1944年设计的T-44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T-44又是在著名的T-34/85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改进之处是采用扭杆悬挂、横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以及形状良好的车体),该坦克有4名乘员,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机电员,航向机枪固定在车体上,由驾驶员控制发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进型,但是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T-44在1945~1949年期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但使用证明其可靠性较差,所以苏联决定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发展,这就是后来的T-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