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以1894年(清光绪二十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得以跻身列强。
据历史记载,在甲午战争阶段,清军有630,000人参加战役,而日军只有240,616人,但是在最后清军伤亡惨重有31,500人阵亡,而日军一共只有13,306人死伤。
丰岛海战
那么在军队数量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日军竟然能够对中国带来如此巨大的伤害,不禁感叹,当时的清兵到底在做什么?
官场腐败
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腐败无能
1868年,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脱亚入欧”,开始走上日本明治天皇资本主义道路,国力日渐强盛。而当时的清朝却正在为慈禧的万寿庆典而绞尽脑汁。
1888年秋,醇亲王弈譞向沿江海各省督抚授意,让筹资修筑颐和园,但他担心此理由无法摆上台面,便想出了海军的名义。各督抚认捐踊跃,共集得260万两。该笔“海军巨款”最终存入天津的外国银行和洋务企业,所得息银用以补贴颐和园工程。
除此之外,建园工程还挪用海军衙门收到的各省“海防捐”共150多万两;占用海军衙门“闲款”45万两;挪用海军经费正款210万两。所以,为什么清朝的海军如此不堪一击,不难找出原因。丁汝昌、邓世昌等北洋海军的牺牲实则是给了颐和园陪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