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今天,日本右翼势力也不肯承认南京大屠杀,甚至世界军事史上公认的台儿庄大捷、缅北大捷都被认为是日军主动性的战略收缩。但是有一场战役,日本政府公开承认中国军队完胜。这就是雪峰山会战,也称湘西会战,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
自中印空中通路打通以后,中美空军混合大队如鱼得水,频频攻击日军,被日军视之为心腹大患。
为了夺取芷江机场进而进逼四川,威胁重庆,日军准备发动芷江攻势。
那么,中国方面是如何积极应战的呢?面对日军咄咄逼人的态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毫不松懈,决定倾注全力在雪峰山与日本决战,蒋介石把此次会战的重任交给了陆军总司令何应钦。
何应钦经过反复研究,决定利用雪峰山的有利地形,采取攻势防御作战,连次抗击,诱敌深入,分割包围,聚而歼之。第四方面军王耀武担负战场正面防御,第三方面军汤恩伯等协同作战,参战部队达20万人以上。陈纳德统帅空军,负责空运部队,配合地面部队作战。
在作战部署会议上,何应钦誓言:“我们中美英联军,在缅甸密切合作,并肩作战,打败敌寇自西南的侵犯。今天,我们要把湘西建成一座反击日寇的坚强堡垒!”
开战不久,日军就于1945年4 月 8 日一举攻占老河口机场,这为日军注入了一剂兴奋剂。
第二天凌晨,日军近 8 万人分兵左中右三路,又接连顺利冲破了中国军队几道防线。 但令狂妄的日军没有想到的是,中国军队这一次“节节败退”是故意设下的圈套。
中路是日军的主攻阵地,进击异常顺利,突破了中国军队多道防线,这让日军主将坂西一良中将兴奋不已。他认定,中国军队还将像刚刚结束的豫湘桂战役中的那样不堪一击。
而在前方,一个口袋正张开大口等待着日军。支撑袋口的武冈、新化、安化才是王耀武要求坚守的阵地,前面一路的“失守”皆是诱敌深入的饵料。
看到日军进入袋子后,王耀武迅速命令国军由专守防御改为攻势防御,以消耗消灭日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