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野史逸闻>

明文人爱“轻视”自己原因:处在众生颠倒时代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11-21 14:30:49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王思任的谐谑并非只是徒逞口舌,而是真正的有所为而为。“以谑用事”,作为王思任的个人行为风格,值得称道之处当在这里。而“一谑之力”竟可以却走权贵,保土安民,不受骚扰,说到底还因为当道者骄横却又十分的愚蠢无能,所以略出数语,就能调弄权阉于股掌之间,这又是何其有意味的事。然而,尽管谐谑可以用事,但在昧暗的时代它终究不能成事,它只是在举世昏愦的社会政治背景下,表现出了一种个人智力上的优秀而已。它的作用力比起那个时代强大的腐朽势力,其实是非常微弱的。所以,善于谐谑的王思任在仕途上的遭遇,并不比海瑞好。“偃蹇宦途,三仕三黜”,这样的坎坷,完全能够说明明代即便才智之士如王思任者,也只能在政治的黑色漩涡里载浮载沉,无以抗衡。
  
  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凡想有作为的文人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是免不了的。越是富有才智,越容易遭到忌恨,这是历史常情。王思任两次受人攻讦而受到很重的伤害,“一受创于李三才,再受创于彭瑞吾”。因政见不合被李三才之辈排挤打击,固然是其中一端,而主要的则是明朝万历以后党同伐异的权力倾轧非常厉害,卷入党争中的士大夫文人往往成为牺牲品,王思任其能幸免乎?既然政治灾难是这样的不容回身,那么又如何在被伤害的人生处境里,保持个人的节操和精神的完整呢?王思任依然选择了他的谐谑。
  
  于是,这时候谐谑便成了他抗拒伤害的精神武器:“人方眈眈虎视,将下石先生,而先生对之调笑狎侮,谑浪如常,不肯少自贬损也。”一个文人在那种政治环境中,也许只要守定自己的本性,自然就会筑成强劲的人格尊严,政治的邪恶可以毁坏人的生活,但是它绝不能毁坏这种人格尊严。任你有多少次伤害,我自不“贬损”,又有谁能来“贬损”于我!这或者是王思任给我们后来人的一点重要启示吧。谐谑,在王思任不仅仅是他的一种个人行事风格,而且,作为一种精神人格的强烈而深刻的体现,其义莫大焉。
  
  王思任在他的晚年,改号谑庵,并且作《悔谑》一篇。张岱说,“刻《悔谑》以志己过,而逢人仍肆口诙谐,虐毒益甚”,可知他对谐谑精神是坚守到底无悔无弃的了。公元1644年,清兵攻破南京,弘光王朝覆灭,权臣马士英“称皇太后制,逃奔浙江”。对于这个只知挟君自重、结党弄权,以致“乘舆迁播,社稷丘墟”的马士英,王思任作书一纸,嬉笑怒骂,淋漓尽致,为后世所传诵的一句话即出此书信中:“夫越乃报仇雪耻之国,非藏垢纳污之地也。”
  
  斯言,谐乎?谑乎?但只一股精神正气,足以让那些害国误民的贼子闻之气馁色丧。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热点图片新闻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