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中国古代年龄最大的考生 102岁竟还参加科举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4-11-11 12:42:29
古代科举考试中的“行卷”是怎么回事?
唐代诗人白居易因“行卷”考中进士
在唐代,考生考完不离京,除了“夏课”复习的需要外,与另一个重要活动安排也有关系,这就是“行卷”。
所谓“行卷”就是考生拉关系,走后门。具体是这样操作的:将自己觉得拿得出手的作品做成卷轴或装订成册,送给官场权贵和学界名流,以求得这些“贵人”、“名人”的赏识,向主考官推荐自己。“行卷”往往能增加考官对考生的“印象分”,直接提高考中率。
唐代着名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考中进士,就得益于“行卷”。据《唐摭言》记载,白居易初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时,没一点名气,他便带着自己的诗作,找到当时的文化名人、诗人顾况。顾况听罢笑称,长安什么东西都贵啊,想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即所谓“长安百物贵,居大不易”一说。当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顾况当即改口:“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白居易因顾况的美言而受到青睐。
“行卷”其实是一种作弊行为,乃科举腐败,但在唐朝很流行,一些考得不好或怀才不遇的学子,只要有可能都会找门路“行卷”。
古代高考是否有“照顾分”?
宋太祖赵匡胤设“特奏名”15次考进士未中“赐本科出身”
当然,古代考生在考完试后,最重要的也是最急迫的,是等待放榜时间的到来,相当于现代的等待录取分数线公布。
古代科举考试也有特殊录取、破格录取的机制,存在“加分”、“特招”这类现象。以宋朝为例,考中者中便有“正奏名”、“特奏名”的区别,有点儿类似于现代高考中的“正取生”与“特招生”。
所谓“特奏名”,是宋代特殊的进士录取机制,即解试中榜而进士屡考不中的考生,在参加若干轮的考试,且到一定年龄后,由相当于现代教育部的礼部特别登记造册,上报朝廷,直接参加最后一轮考试,评出等第,赐予进士出身或相应官衔。
在宋代,科举考试分为解试、省试、殿试(皇帝主持)三级。所谓“解试”,即唐代的州试,明清时的乡试,为古代科举考试环节中的第一级考试。唐宋时期通过解试的考生称“贡士”,明清叫“举人”;通过最后一次殿试的考生称作“进士”,进士第一名即大家所说的“状元”。
能通过乡试成为贡士、举人,也是很难的。当年,陈独秀就没通过乡试。陈独秀首次参加当地官府组织的“童子试”,虽然顺利地考取到了“秀才”,但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时却名落孙山。
因为乡试很难考过,所以各个朝代或多或少对这部分参考决心很大、“屡考屡不中”的考生有所照顾。其中,宋代的照顾办法“特奏名”最受考生拥护。
据《宋史·选举志一》记载,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太祖)于开宝三年(公元970年),“诏礼部阅贡士及十五举尝终场者,得一百六人,赐本科出身”。也就是说,连续参加15次进士考试,也没有考中的考生才有“特奏名”的机会。实际上考生要等到这种照顾,并不容易。15次考试一般需要三四十年时间,到获得特赐进士时,少说也到了当爷爷的花甲之年,因此时人称这种“特奏名”为“老榜”。
因为不是正取,年纪又大,社会上对“老榜生”的评价较低。宋代张邦基《墨庄漫录》有这么一段记载:福建人徐遹通过“特奏名”,获宋徽宗赵佶崇宁二年进士,参加完在御花园琼林苑里举办的“闻喜宴”后,大家骑马挂花回住处。经过“红灯区”时,别人的红花都让妓女抢走了,惟独徐遹的花没人要。徐遹为此伤心,在客栈房间的墙壁上题诗自嘲:“白马青衫老得官,琼林宴罢酒肠宽。平康过尽无人问,留得宫花醒后看。”
除了“特奏名”这种特殊照顾的情况,在古代科举考试当然不会少了花钱“买分数”、“买录取通知书”等腐败现象。如在明代,进入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例监”,便是花钱搞到入学指标的学生。
作者: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0
上一篇:揭靠明教称帝的朱元璋 后来为何称明教为邪教
下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热点关注
- 沉璧复返祖龙之死:秦始皇死前发生三大怪事
- 大熊猫始祖不是中国独有?西班牙家发现古化石
-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畸形现象 绝不可让陌生男看
- 吕后现实的一句话:对小三凶残是元配应该做的
- 古埃及人大修陵墓原因 今生不够富足寄希望来世
- 揭秘古代正室的“老婆经”:将“斗二奶”到底
- 最惨监考官:泄题被杀 半裸身蘸血写七“惨”字
- 清朝后宫一天到底吃多少猪肉 皇后竟吃126斤
- 清朝到底招人爱的原因:12个皇帝没有真的昏君
- 这是消灭元朝兵最少的朱元璋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 中国史上的误国之恋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
- 揭秘褒姒的身世:母亲遇大鳖后“不夫而育”
- 朱元璋竟遭嫔妃戴绿帽!规定不足7月生子处极刑
- 清朝农民竟驯化野生老虎当耕牛:吃大米能耕田
- 揭武则天“后宫佳丽”:三宫六院 俊男三千
- 有勇无谋 揭秘智勇双全的吕布败亡真相的背后
评论热文
- 中国史上的误国之恋 杨贵妃和唐玄宗的爱情
- 风尘女子柳如是与钱谦益相差36岁的那对老少恋
- 汉武帝遗命为何将为自己生孩子的宫女全处死
- 揭武则天“后宫佳丽”:三宫六院 俊男三千
- 揭秘古代正室的“老婆经”:将“斗二奶”到底
- 揭秘中国古代阉割太监的“绳系法”与揉捏法
- 震撼世人!中国古代女人“红杏出墙”最高境界
- 真实的李鸿章:“汉奸”骂名到底是何时背上的
- 养兵不费百姓一粒米!揭秘朱元璋以卫所制度
- 解密三国最老公务员田豫:70岁仍在位自觉是犯罪
- 吴三桂一生数次遭遇潜规则 揭秘其中真实原因
- 揭秘隋炀帝的另一面:大搞建设 没空修自己陵墓
- 苏轼做官原则:干实事不计荣辱 不作空论清谈
- 历史“张三丰”大胆解密:张三丰可能不是一个人
- 这是消灭元朝兵最少的朱元璋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 意想不到的损失:他说的一句话就毁了诸葛亮
推荐文章
- 乾隆眼里中的官员和百姓关系:父虐子 子不得反
- 赫鲁晓夫惨遭多年软禁 死后葬礼消息竟也被封锁
- 慈禧临终遗言:以后勿使妇人干政 必严加限制
- 清朝后宫一天到底吃多少猪肉 皇后竟吃126斤
- 中国古代女子缠足畸形现象 绝不可让陌生男看
- “千金”原指出类拔萃男子 这才是它的真正比喻
- 揭秘最真实廉颇:其十分胆小懦弱 并非英雄
- 古埃及人大修陵墓原因 今生不够富足寄希望来世
- 揭秘褒姒的身世:母亲遇大鳖后“不夫而育”
- 揭秘:晚清日本浪人伪造中国货币的惊天大案
- 清朝到底招人爱的原因:12个皇帝没有真的昏君
- 揭秘人类何时开始挑战户外排泄这一原始的传统
- 大熊猫始祖不是中国独有?西班牙家发现古化石
- 意想不到的损失:他说的一句话就毁了诸葛亮
- 揭秘隋炀帝的另一面:大搞建设 没空修自己陵墓
- 这是消灭元朝兵最少的朱元璋能一统天下的原因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
Copyright © 2004-2013 Cnw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网资讯中心 版权所有 |
![]() |
京ICP备05004402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