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让清王室成为当时世界瞩目的中心。当年,戊戌变法失败后仓皇出逃的康有为在经上海和香港流亡日本时,濮兰德出过不少力,并且对康有为做过比较深入的采访,所以他以为自己拥有向外界诠释这一事件来龙去脉的专利;而此间巴克思也自以为对清廷具有更深程度的了解。他俩一拍即合,决定顺时而动,利用人们对慈禧狰狞嘴脸的想象和臆测,开始着手编写《慈禧外传》,以期通过此书惊爆一位邪恶女暴君秘密生活的内幕。作者极尽讥嘲揶揄之能事,而又煞有介事地将有关慈禧的阴狠残暴,擅弄权柄,腐化奢糜,龉龊肮脏的种种传闻予以充分刻画的下流作法,不仅意在满足西方读者对慈禧近乎“窥阴癖”的阅读需要,更主要的还是试图通过羞辱君主的手段,来诋毁一个古老而伟大的民族。 还有一种有点阴谋论的说法也非常流行。在当时的英国,做什么事情都得经过议会通过,它想要消灭清朝总得找理由,而且战争经费也必须议会通过,所以,巴克思就编了这本书来毁谤和贬低慈禧。就像美国进攻伊拉克一样,把萨达姆·侯赛因说成是个恶魔,找个理由去进攻他。英国人写的那本书,说恶女慈禧统治下中国人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所以英国人应该派兵去拯救那些正在生死线上的中国人。然而,有人把她与中国历代皇帝进行比较,并未发现她比其他皇帝更加残酷。
资料图:慈禧画像
欺世盗名的杜撰者。事实上,对于濮兰德和巴克思二人《慈禧外传》原始史料真实性的怀疑由来已久,仅我国当代着名近代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丁名楠(1917~1999)就曾以《景善日记》为突破口,揭露了巴克思(丁先生译作白克浩司)伪造或杜撰重要史料的劣迹。 丁名楠简要回顾了《景善日记》自刊行问世以来所出现的种种质疑和诘难的过程,然后他抓住庚子事变时协办大学士、军机大臣及吏部尚书刚毅与景善的相互关系,结合众多详实可靠的历史档案,确切认定:“景善日记是假的,白克浩司发现日记的整个过程也是假的。”丁名楠断言:“它不过是白克浩司为了蒙骗人们故意玩弄的花招而已。” 巴克思早有弄虚作假伪造文件的前科。他声称发现李莲英日记,从1869年进宫当太监到1908年慈禧死为止,先后40年,内容比景善日记更精彩、更重要,但从不肯示人。他自称是“外国的荣禄”,与慈禧有私情,保存了她给他的一些私信。此外,巴克思对于这些和太后之间的荒唐性爱游戏的放肆铺张,以及关于他们之间遭遇战的荒诞不经的详细材料,使得他在精神彻底失常情况下的极度兴奋的性幻想变得令人生厌。开始于几十年前的被视为机智、淘气的讽刺作品伪装成了历史,如今退化为疯子的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