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仔细看下右上角那个眼神犀利、表情冷漠的小男孩是否让您觉得有点面熟?你猜对了,他就是小学时代的二战恶魔阿道夫·希特勒。但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照片左下角的小朋友,竟然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之一、语言哲学的奠基人: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两位历史上的响亮人物,竟然共读一所学校一个班级!毫无疑问,他就是身为犹太人的维特根斯坦,当年作为班长经常欺负希特勒,从而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犹太人仇恨的种子!后来希特勒在其种族主义宣言《我的奋斗》中也曾提到,他对犹太人的憎恨就是源于自己小学时的同班同学!谁也不会想到,当年沉默寡言、异常内向的希特勒就因为这微不足道的学校生活,使犹太人付出了600万生命的代价!
希特勒
另一种说法 希特勒屠杀犹太人是因为被传梅毒
很多版本的故事都说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就开始仇恨犹太人。而事实上1919年(希特勒时年30岁)之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证实这一说法。唯一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就是希特勒的那本印了上百万册的自传——《我的奋斗》。
他在自传中说自己是狂热的反犹主义者。1923年11月9日的啤酒馆暴动失败后希特勒被投入兰茨伯格监狱,并在狱中写下了《我的奋斗》一书。正是这个囚犯身份让希特勒成为了民众心目中的英雄。而他自然不会错过这一美化自己行为的好机会,虽然那次暴动策划的水平令人实在不敢恭维。暴动失败了,希特勒锒铛入狱。此时的他十分不安,担心就此失去政党的领导权。
资料图:希特勒
他的党派虽然四分五裂,但是在1924年5月的帝国国会选举中还是和一些小党派一起取得了66%的席位。为了巩固自己的领导权,希特勒认为有必要出一本书来指导革命。而出书的另一个目的则如1925年7月第1卷出版时的副标题所示:清算。
于是就有了这本真实度极其不高、语言又艰涩的“巨着”,充斥着反犹主义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惯用语,当然也包括他自己的经历。不过这些内容都是为渲染希特勒世界观之大成服务的。有关他自己经历的记录还有另外一个作用,那就是在读者面前将自己塑造成一个纯粹的国家社会主义者和反犹主义者。单是他的出生地布鲁瑙就已经有着特殊的象征意义了。
他写道,“那个地方位于两个德意志国家的边界。德意志的统一是我们这些青年人终生为之不懈奋斗的使命。”希特勒在林茨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那时的他就已经醉心于大德意志国家的理念。而在1909年至1913年居住在维也纳的那段时间,他“从一个弱小的世界公民转变成狂热的反犹主义者”。
奥匈帝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在首都维也纳希特勒形成了这样一种价值观,那就是犹太人是“芽孢杆菌”,“披着腐烂的皮囊”,是“精神瘟疫”,“比从前的黑死病还恐怖”。因为无论是卖淫还是社会民主主义或者是马克思主义背后都有“犹太人”的影子。关于社会民主主义,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写道:“我能记住几乎所有那些领导者的姓名。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犹太人。奥斯特里茨、大卫、爱伦波根,这些名字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还说,他已看穿了“那些关于政党目标和意义的错误思想的面纱”。“拨开迷雾就会发现社会民主的字里行间露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微笑的鬼脸”。
马克思主义“否认人的价值,挑战民族和种族的意义,并由此剥离了人类存在的基础”。简而言之,希特勒在“维也纳经历痛苦的学徒生涯”时已经看到并总结了“犹太人问题的严重”。他认为能否解决这个问题关乎人类的生死存亡。
希特勒将自己刻画成一个早期的反犹主义者。而所有希特勒传记的作者均几乎不加分析地接受了这种说法,不管是布洛克、费斯特还是克肖。费斯特认为,希特勒的反犹倾向早在居住于林茨的青年时期就已经形成。而在维也纳,希特勒作为边缘人则完完全全成为了反犹主义者:一个失败的艺术学生,在难民营里也屡屡受挫,对国家和社会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