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番拉拉扯扯的谦让,最后敲定了师徒见面的礼节。光绪皇帝向翁同龢作揖致敬,叫了声“师傅”。翁同龢下跪还礼。然后奕䜣等人离开养心殿,翁同龢跟光绪帝分头落座,授课开始。
翁同龢提笔写下了四个楷体大字——天下太平,然后教小光绪认字。小光绪感到十分新奇,一遍一遍地朗诵着。认字结束,翁同龢拿出《帝鉴图说》——这是一本明朝编撰的图文并茂的帝王教科书,翻开第一课是《任贤图治》。小光绪看到古代帝王骑着大马的图画,兴奋得拍手直喊。翁同龢赶紧又讲书房的规矩,小光绪似懂非懂地连连点头。
天气暖和了,上课的地点改在毓庆宫,小光绪的学习兴趣也逐渐淡漠了。
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王朝盛衰的周期性现象,一个王朝经过几十年上百年之后,就要走向衰落、灭亡。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但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帝王的素养一代不如一代。开国帝王都是“竞争上岗”,竞争的胜利者登上权力的巅峰,失败者死无葬身之地,所以,开国帝王都是雄才大略。但后代的帝王长在深宫,由太监、宫女抚养成人,连人格都不健全,何谈治国平天下呢?加上一个王朝统治时间一长,各种问题积重难返,君主又无力应对,各种因素一叠加,最后的结果就是土崩瓦解。
任何一个王朝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的政权千秋万代地延续下去,并为此绞尽脑汁。清王朝特别注重皇子的教育,其严苛程度是史无前例的。皇子每天四五点钟进书房温习功课,六七点钟师傅来到,开始上课,下午学满语、骑射,直到日落方才结束。这种严苛的教育培育了一代代安邦定国的接班人。
当然,由于光绪已经是皇帝了,所以,对他的教育比对皇子教育的强度要低一些,但远远比今天小学生的负担要重得多。比如,一年到头除了两宫皇太后的生日、小光绪的生日、端午、中秋等各放假一天,再就是新年放假五天,此外根本没有寒假、暑假的概念。小光绪每天要向两宫皇太后问安,陪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其他时间都要在书房度过,学习内容除了儒家经典、汉语诗文以外,还有满语、骑术等,而且,光绪毕竟已经是万乘之尊的一国之君了,他学习的积极性不可能像皇子那样高。
小光绪学习兴趣不高,加上他体质单薄,难以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尤其不同以往的是,皇子教育毕竟人数较多,大家一起学习,有个竞争的氛围,现在教室里面一个师傅、一个学生,还有一群太监立在一边瞪眼看着,跟审问犯人类似,时间一长,光绪的学习积极性就更低落了。按说可以给小光绪找一些皇族子弟“伴读”,但近支皇族里没有年龄合适的伴读人选,翁同龢只能硬着头皮教下去。
其实,翁同龢对此早有预见,此前担任同治皇帝的培育工作,他就伤透了脑筋。当年同治皇帝厌学,居然能把师傅李鸿藻气哭,这也是翁同龢亲眼所见。所以,当他得知被任命为皇帝师傅的时候,最初曾一再推辞,但两宫皇太后和恭亲王奕䜣立场坚定,一定要他挑起这副千钧重担,而且,慈禧表态,作为家长肯定全力配合师傅的教育。翁同龢无法推辞,就接手了这一工作。
清晨,翁同龢来到书房,要求小光绪背诵前一天学过的课文。小光绪背了几句,就张口结舌,背不下去了。翁同龢阴沉着脸,下令罚背二十遍。但小光绪不服处罚,瞪眼不背。要是在民间的私塾,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轻者一顿责骂,重者一顿痛打,但面对天子门生,翁同龢一不能骂,二不能打,他气鼓鼓地踌躇了一会儿,壮起胆子,委婉地批评了小光绪几句。谁想到小光绪不仅不接受批评,反而放声大哭,于是,翁同龢跟太监手忙脚乱地好言相劝,好一会儿皇帝才止住了哭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