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外资介入中国火柴业,在上海苏州河南岸建立起了规模较大的火柴厂,名为燧昌自来火局。接着福州耀明火柴厂、长春广仁津火柴厂以及吉林、重庆等火柴厂也纷纷建立起来。到1903年,全国火柴厂已达到18家,1913年增至70家。由于这些火柴厂的设立,中国的火柴进口量锐减:1913年中国进口火柴56万箱,递减至1920年,进口数就降至约17万箱;到1923年更降至4.49万箱。自主创办火柴厂、不依赖进口火柴,使得火柴业开始扎根于中国,并如雨后春笋般快速成长。
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
火柴业在中国撒下种子后,虽然经历风雨无数,但也获得了不少丰收。 1920年,中国火柴业迎来了兴旺的一年,这年中国民族资本开设了23家火柴厂。其中,包括有“火柴大王”之称的刘鸿生所创办的鸿生火柴厂。1920年10月,鸿生火柴厂正式开工生产。当时全厂拥有各式设备40余台,职工1700多名,每天能生产40多箱火柴。
为保证质量,该厂的主要设备和主要原料都从日本、德国引进,刘鸿生还高薪聘请日本技师到厂传授技术、培训工人。可是产品的质量终是不如人意,结果导致该厂连年亏损。 1924年,刘鸿生接收他岳父经营的老牌的燮昌火柴厂,这给鸿生火柴厂注入了不同的血液,提高了它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工厂扩大后,还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提高产品质量。
刘鸿生清楚地认识到,要扩大销售,扭亏为盈,就必须解决火柴的化学配方问题。为此,他高薪聘用林天骥教授为总工程师。林天骥到职后,和技术人员一起,经过半年多的实验研究,采用高强度的胶粘剂,彻底解决了火柴头受潮脱落的难题;为提高赤磷面的质量,刘鸿生又购置了磨磷机。后又经过不少改革,鸿生火柴厂的火柴质量得到不断提高,受到用户的一致认可。它的火柴也因此成为国产名牌产品,而且远销越南等地,打入了南洋市场。
在当时,瑞典的火柴垄断着世界火柴市场。 1924年后,瑞典的凤凰牌火柴占据中国进口火柴的绝大份额。而且,瑞典火柴商凭着自己的产品成本低,从1927年开始,不惜降价倾销,企图挤垮中国的民族工业,此时的鸿生火柴厂也面临巨大威胁。 1930年,瑞典火柴再次卷土重来,国内的许多火柴厂纷纷倒闭。
经过反复思考,刘鸿生认识到,自救必须要将同行业的各个公司合并起来,共同抵御瑞典火柴的侵入。正为亏损严重而发愁的荧昌、中华二厂,立刻积极响应了“鸿生”的号召。 1930年7月,三家火柴厂正式合并,成立大中华火柴公司,公司各厂的生产面貌也大为改观,当年产量和销售量都达到了全国火柴产销量的22%,大中华成为中国最大的火柴公司。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大力扶植火柴行业,并不断对火柴生产进行技术革新,火柴业得到快速发展。 1988年,火柴生产达到了高峰,全国大大小小的火柴厂有151家,年生产能力达到3000万件。
火柴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中国火柴业也是如此,在经历发展高峰后,也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上世纪90年代初,打火机在中国出现,并凭着方便、轻巧、新潮等特点得到广大群众的喜欢。渐渐地,中国已成为打火机的主要生产国、输出国,目前中国打火机的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70%。
打火机在中国的发展,使得火柴市场形势急转直下,各个火柴厂家均出现了滞销状态,库存积压,火柴厂出现倒闭潮。 2007年9月,武汉火柴厂整体出售,这家走过百年风雨的老厂“寿终正寝”。至2012年9月,曾享誉中国火柴界的“五朵金花”泊头、开封、安阳、济宁、蚌埠等5家火柴厂全部退出历史舞台。
追溯中国火柴业衰落的原因,不只是打火机的出现。许多老火柴厂在机构设置、人事制度、分配制度、用工制度等未能适应中国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必然被淘汰。其次,国家税收制度的改革对火柴业造成了直接影响: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开始实行新的17%增值税,税率从4.4%上升到9.4%,增加了5个百分点,税负增长113%。
一百多年过去,中国火柴业在历史的尘烟中逐渐隐去,关于火柴的记忆,也深深地印在了不少人的心中。泊头作为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一座城市,正逐渐加大当地旅游文化的开发和建设,其中就包括筹建泊头火柴博物馆。希望这个博物馆可以留住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