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中国虽然宣布了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但并没有真正派出军队参战。真正卷入战争的中国人,是以14万北方农民为主组成的中国劳工,协约国称为“中国劳工旅”,他们为协约国西线战场提供了重要的劳动力,其中有数千华工最终埋骨异域。
英法对华工的到来充满期待
在欧洲战场上,以英法为首的协约国一方在德国的步步紧逼下损失惨重,仅仅1916年7月发生的索姆河之战,英军伤亡就达40万人。随着战争的演进,协约国一方面临着严重的人力资源危机。当协议国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之时,英国一位军官提出:“为什么不用中国人?”
为了让更多的欧洲人从工业劳动中解放出来走向前线参战,英国和法国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中国廉价又丰富的人力资源,希望中国人可以作为工人前往欧洲支援协约国一方的作战。于是,在德国人无暇顾及的远东地盘上,一场大规模的劳工招募运动悄悄拉开。
李肇星在墓园中凭吊一战华工
由于北洋政府不愿意得罪德国人,这些招募计划一开始都是半官方的,但是在1917年中国宣布参战后,开始转由中国政府劳工部组织劳工输出。从1916年5月输出第一批劳工开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1918年11月,相继有14万华工远涉重洋,来到战火纷飞的欧洲,开始了他们曲折艰辛的劳工经历。
一战荣誉勋章
当第一批中国劳工到达法国马赛港的时候,法国报纸《L’Excelsoir》在1916年8月22号的头版新闻上这样描述:“这些华工是通过仔细挑选招来法国的。他们大部分来自中国的北方。他们比安南人更加能忍受我们国家的气候。另外,医疗体检报告结果认为绝大部分的华工身体健壮,这对我们国家继续在那儿招工是一个好消息。”可以看出,法国人对华工的到来充满了期待。
法国人的期待是有理由的。因为,英法两国对华工的选拔非常严格,凡患有眼病、肺结核、性病及牙病者均被拒绝。招募的华工以山东人、湖北人为主,此外还有一部分人来自辽宁、吉林、江苏、湖南、安徽,甚至甘肃。选拔后的华工被集中在威海卫进行简单的军事训练,等待乘船离开中国前往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