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战役中,陈官庄战役是收官之战,也是关系国共存亡的关键战役。虽然战争结局已定,但63年后,我们重新考量这场战役发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在战争中的沉浮命运,以为历史做一清晰的注脚。
“以赴刑场之心情上战场”
陈中原所说的四合院,旧屋已毁,新房才建,院内新塑了邱氏砍树的情景,已被当地开发为旅游景点。静谧午后,四合院隐藏在安静的村庄中,毫不起眼。只有尚在的三层门楼,高高地矗立在村子中央,言及是“杜聿明指挥部旧址”。
因率领赴缅远征军而风光一时的杜将军,曾是抗日名将;在东北战场与林彪周旋时,也是风光无限,从1945年10月25日起,他以弱势兵力连克山海关、四平、本溪、长春,迫使林彪百万大军“千里大撤退”,一直退过松花江;1947年,在四平之战中更是大出风头,再次迫使林彪撤退;只是在当年因病休养陈城接任后,国民党才开始在东北不可收拾。
解放战争资料图
而奔赴淮海战场,杜聿明留在陈官庄的,却是这一无言的尴尬。被俘以后,在长达27年的中共监狱生活中,他写下的《淮海战役始末》回忆录,坦言了自己奔赴淮海战役的战场是“以赴刑场之心情上战场”,他是早已预料到这种结局的。
在他最初的思维里,这场战役不应该是这样的。早在1948年春,杜聿明就向蒋介石建议,集中强大机动兵团,发动主动攻势,集中歼灭解放军某一部,或可挽回败势;得到蒋的首肯后,于9月底制定出“对山东共军攻击计划”,企图消灭三野一部。这一计划经南京国防部及蒋介石往返磋商后,决定于10月15日开始实施。
10月15日,杜聿明正上车前往前方指挥部执行这一计划时,突接蒋介石计划取消命令,因辽沈战役爆发,杜和蒋一同去了东北。
解放战争资料图
15天后,东北廖耀湘兵团完蛋,沈阳危在旦夕,蒋介石才匆忙返回南京,制定出“徐蚌作战计划”,企图在蚌埠附近击破解放军的攻势。
正在葫芦岛指挥撤退的杜聿明,接到蒋介石空运的亲笔信,征求他意见的同时,要求他前往指挥。杜答应下来,复信时指出“迅速按计划实施,否则有被共军牵制无法撤退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