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熙宁变法争议不休——北宋名相王安石(1021~1086)
宋代改革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世称临川先生。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开始大力推行改革,进行变法。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由于司马光等保守派得势,此前的新法都被废除。王安石不久便郁然病逝。
王安石在哲学思想方面,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一些思想,是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洪范传》、《老子注》为主要着作,后者已经散佚。他的文章以论说见长,列于唐宋八大家。在诗歌方面,早年写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王安石曾封于舒、荆,死后又谥为文,故也称为王荆公或王文公。
王安石画像
11、辅佐天骄北国卧龙——元代名相耶律楚材(1190~1244)
元代着名政治家,三朝重臣。字晋卿,号湛然居士。
契丹族。辽皇族子孙。世居金中都(今北京),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术数及释老、医卜之说。金宣宗时,任左右司员外郎。1215年降蒙古,随成吉思汗西征,占卜星象及行医。拖雷监国和窝阔台即位后,日益受重用。1218年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从军参政,官至中书令(宰相)。1231年,任掌汉文字的必赤长(汉人称中书令或中书侍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有利于中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12、帝王之师救时宰相——明朝名相张居正(1525-1582)
明朝名相,字叔大,号太岳,谥号“文忠”,生于江陵草市,死后遗体隆重葬在江陵城东门外,世人称他为“张江陵”。
他在为官期间,大胆地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改革,使国家安定,经济发展,一时出现清明富强的景象。四大举措:(一)精简机构,裁汰冗员。当时行政机构雍肿,人浮于事。张居正把能合并的都合并了。(二)严肃法纪、信赏必罚。张居正认为“赏罚功罪,须至公至平,人心乃服,人心服,而后可责其用命。”(三)蠲免积负,减轻人民负担。(四)重视人才,知人善任。他曾上书神宗说:“今后用人,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
张居正雕像
13、文胆武略官场楷模——清代名相曾国藩(1811~1872)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清湘乡县荷叶塘(今双峰荷叶乡)人。
咸丰二年十二月,曾国藩奉命在湖南帮办团练以抗拒太平军。“别树一帜,改弦更张”。创办以“忠义之气为主”的湘勇,将办团与办练分开,着重练勇,网罗罗泽南、彭玉麟等一批程朱理学信徒,以及同乡、同学、亲友为骨干将领,知识分子为营官,招募身强力壮的农民为士兵,组成一支地主阶级武装。成为镇压太平军、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曾国藩治学严谨,崇尚儒学,其学术思想以程朱理学为主体,把中国封建文化归纳为“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门学问,有独特见解,对当时和以后均有一定影响。他提出“早、扫、考、宝、书、蔬、鱼、猪”的“八字家训”,反映了曾“修身、齐家”的封建道学思想。所为古文,卓然成家。文秉桐城派之衣钵,为一时所宗。其家书、日记,人颇称道。其着述多收入《曾文正公全集》,计128卷;今辑有《曾国藩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