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西安满城,共设五个城门,东门借用明代大城东门长乐门,西南门则为钟楼东门洞,另外新开三门:“新城门”在明秦王府萧墙北墙拆毁后形成的后宰门街西段;南门“端礼门”与明代秦王府内城南门名称相同,但南移至今日端履门街北口;西门“西华门”与秦王副城萧墙西过门位置处于一线,在今日西华门大街西口。满城内共有7条大街和94条纵横交错的小巷,各巷命名参照了兵营方位与排列次序,其中部分名称,诸如东九巷与西十巷,一直沿用至今。
满城与南城的建造,再次对古都西安的城市结构空间产生了一次彻底改变,自明初以来形成的四隅独立,以钟楼为中心的四大街十字形城市格局,逐渐变为城市东西两部相对隔离的形态:东西南北4条纵贯线大道仅余2条半,并重塑了剩余城市空间的功能性与集中性分割——明代官署分布较多的东大街南侧由于交通不便,空间狭小,使得清代除咸宁县署之外的大部分官署向城西半部集中,从而使得西安城西部逐渐成为政治核心。在满城以南的东南城区,由于环境静谧偏僻,则逐渐发展为以文庙,关中书院,府学为中心的文教区域。
清代西安的商业贸易区,也依托官署集中的南北两院附近展开。有趣的是,满城的封闭却促成了西安大城东门外东关城的繁荣:传统长安、咸宁两县商业集市由于原址被占,被迫向东关转移,而作为满城东城墙唯一出入口的东关本土集市,也由于满城大量八旗兵丁与家眷的日常需求而繁荣增长。
爱尔兰记者、摄影师、人类学家基恩(A.H.Keane)在《北亚和东亚》中描述说,西安是维系鞑靼斯坦、西藏和四川与中华帝国腹地贸易的要地,向甘肃运送陶器和瓷器、棉花、丝绸、茶叶以及小麦,接受兰州的烟草、豆油、毛皮、药材与麝香,宝石也通过这里输送到西藏与蒙古。庚子事变后,由于慈禧与光绪皇帝行宫所在,除了食材、鲜花、皮革丝绸等,古董珍玩字画交易也逐渐勃兴:“沿街京官车马往来,已有京师气象。”从盐店街至南广济街以及梁家牌楼,是西安钱庄票号的麇集之地。尼科斯在游记中曾记述:“陕西人在全国范围内,都被视为银行家与金融从业者,在从公共广场(南门院广场)向西延伸的一条大街约半英里处,就有将近20家钱庄与票号,每年经手的银两数以百万计。”
明清时期,西安虽然已经失去了全国性首都与经济中心地位,但身兼省城府城,以及长安、咸宁两县县城,其城市规模除了北京、南京外,罕有其比。到了清代嘉庆年间,两县“在城坊”数量共计94,但面积远小于唐代规模,坊间不再有坊墙间隔,但设栅栏与栅门,街巷纵横,其中包括由官府或士绅出资兴修,由条石铺砌的官街及泥土小巷,东西向127条,南北向83条,而拐形街道只有21条,深刻体现了西安城数千年来一以贯之的“方城正街”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