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揭秘:抗战胜利后中国军队为何没能进驻日本?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8-20 18:35:17

      导读:麦克阿瑟原本估计中国军队将于1946年8月底到达日本,但蒋介石一手挑起的内战却打破了原来的计划。

      罗斯福支持中国对日占领

      早在日本偷袭珍珠港10个月后,美国国务院就设立了由国务卿赫尔牵头的战后计划委员会,其核心议题是研究在打败日本后如何进行军事占领,并对日本天皇采取何种措施。从一开始,战后计划委员会就分成强硬派和温和派。强硬派成员主张:“为保证太平洋的和平与安全,必须根除日本产生军国政治的根源,即清除作为中央集权机构的日本帝国政体……如果不消灭天皇体制,就谈不上战胜日本。”温和派也摆出了自己的论据:“把天皇体制与侵略战争联系起来是不恰当的……战争不是日本天皇挑起的,他是被人利用了……作为日本战后重建的心理基础,天皇是必需的。”双方争论持续了很长时期。但在1944年5月,该委员会最终决定:保留天皇,但需要对日本实施外国军事占领,彻底粉碎日本的军国主义基础。

1.jpg

      而盟国首次讨论对日本的战后处置问题,则源于1943年由中英美三国首脑参加的开罗会议。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与蒋介石的晚间会谈中承诺:美国支持中国在战后对日军事占领中扮演重要角色。蒋介石最初认为中国无法承担这一责任,但他同意派兵与否应视实际情形决定。

      同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四国政府在莫斯科发表宣言,其中决定“对于所有有关敌人投降及解除武装,均将采取共同行动”。1944年8月20日,重庆的国民政府机关报《中央日报》在第二版刊登文章《关于占领日本问题》,首度证实中美领袖曾在开罗口头协议占领日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梁寒操则在8月24日答外籍记者提问时更明确指出:“中国政府同意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主张:盟国必须将占领日本、解除日军武装列为日本投降要件之一,藉此打破日本军国主义长期狂妄错觉。”

      “白队“计划

      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对日占领问题成为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的核心议题,并建立了“白队”。进入“白队”的将军和上校们不仅要考虑对日本最后一战的问题,而且还要设计未来对日占领军的日常调配。根据他们的推算,平时部署在日本本土的占领军需要23个师,总共80万人的军队。从纯军事的角度来看,用80万美国士兵来实施对日占领恐怕在国内难以通过,因为美国人民肯定会要求自己的儿女早日回国团聚。于是,美国新总统杜鲁门开始四处放话,希望与英、中、苏等盟国共同占领日本。同时,“白队”加速制定占领日本的计划,打算通过设立各国占领区来肢解日本。

      在这项计划中,除美国最亲密的盟友英国以外,美国很想把中国也拉进占领军的行列中。在美国人眼里,使用中国占领军有一个好处:日本把侵略战争辩解为是“黄种人反对白种帝国主义”,让中国军队占领日本的部分领土就可以回击这种宣传,弱化占领日本行动的“种族色彩”。在确定盟国占领区的划分时,“白队”考虑的是:日本主要大岛本州的中心区域拥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必须控制在美国手中;工业相当发达的九州岛可交由英国军队占领;属于落后农业区的四国岛安排中国军队驻扎;而苏联则在北海道和本州北部驻军。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