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社会资讯>历史>历史解密>

故宫“正大光明”的匾后竟藏了如此惊天秘密!(6)

来源:中网资讯综合 时间:2015-08-21 17:36:32

      洪武初年,由于连年战事,民力凋敝,朱元璋下令“秦用陕西台治”,即秦王府城依托奉元城东北一隅的陕西诸道行御史台旧址兴建。这一选址决定了明代西安城的拓展方向——向东北拓展外城以便将秦王府环绕其中。洪武六年(1373),负责工程的长兴侯耿炳文、陕西行省参政杨思义、都指挥使濮英上奏,声称宏大的城墙扩展工事已经展开,但仅仅依靠军士修筑已感不敷,申请征调本土民夫在农事间隙“助筑为便”。根据奏章,西安城的扩展规模为“开拓东大城523丈,南接旧城436丈,今又再拓北大城157丈七尺”。

      由于秦王府的兴建始于洪武四年(1371),城区同时向东拓展,所以必先拆除宋元旧城的东北两面城墙,旧有的城墙建筑材料极可能旋即用于新城墙,所以这项浩瀚的工程历时8年,直至洪武十一年(1378),朱樉就藩于西安,才告一段落。不仅如此,由于龙首原整体地势东北高而西南低,向东北拓展,亦有利于城防。这一工程一扫宋元时代城池的狭小局促,奠定了明清时期西安成为西北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坚实基础,使得明清西安城的相当部分一直留至今日。作为一座军事重镇的明代西安城,其防御体系之完备坚固,在今天依旧令人叹为观止。在城墙四角,各有一座高出城墙约2米的角台,突出墙体11米,沿城墙外壁,每隔120米就有一座伸出墙体的敌台(马面),各个相邻敌台之间构成的空间,可使守军利用弓箭、弩、掷枪、礌石乃至小型火器对进犯的敌人实施三面攻击。在敌台上,分别建有歇山式重檐两层式楼式建筑——敌楼,战时成为弓弩等冷兵器远射武器的发射基地。在城墙顶部内沿建有围墙,外沿建有垛墙,上有5984个垛口,间隔0.6米,垛墙呈“品”字形,中间预留一处高宽在九寸,外方内圆的悬眼,做瞭望,射击用。垛墙脚下也预留悬眼,供佛郎机炮、火铳射击用,垛口和垛墙顶部置有山字形封顶砖,以防御攀援而上敌人所用的飞钩与云梯顶部搭钩。

      明清之际500余年,西安城墙经历了多次修葺,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在陕西巡抚张祉的主持下,城墙整体被通砌以灰砖。到了1781年(清代乾隆四十六年),陕西巡抚毕沅在任上再次修葺加固,将城墙基础向外伸出三尺,墙顶缩小一尺五寸,外侧上下斜度统一为五度,保证雨水能较快导入流水槽。为了加固墙体,全城沿墙基通砌两道三层石条,又在城墙外壁和城顶原包城砖的基础上,再追加一层新城砖。随着热兵器与火药的普遍使用,由于敌楼目标显著,屯兵易遭集中杀伤,毕沅拆除了所有明代所筑敌楼,改为硬山式面阔三间一层的驻兵卡房,共94处。

      西安城的四座城门均为三重三楼建制,自内而外,分别为大城(主城墙)、瓮城、月城,以及分别建于其上的正楼、箭楼、闸楼。作为西安城最外重的防护,月城又称羊马城,比瓮城与主城城墙略矮约三分之一,紧邻护城河,控制架设的吊桥。月城之后,是墙体与大城等高同宽的瓮城,敌人若突破进入其中,会遭受来自正楼、主城、瓮城箭楼与瓮城环绕城墙四面的狙击。明代中后期,由于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又增设了东西南北四座关城。由四城三楼,马面、角台、垛口等组成的明清两代西安城防,在工业革命前冷热兵器混合时代,确实达到了固若金汤,坚不可摧的程度。

      1644年,满清挥军入关,定都北京之后次年,即攻克了西安这座西北重镇,在前明疆域内,最早两处拥有八旗驻防的城市就是西安与江宁。而雍正朝之前,全国八旗驻防地中设有将军一职的,除了西安,只有盛京、江宁、广州、杭州等九地,足见其战略政治位置之重要。为了安置大批驻防八旗兵丁与家眷,于是从顺治六年(一说二年)开始,清廷就在西安城东北兴建城中之“满城”,作为其集中屯驻防御之依托。为了尽可能减少迁徙居民商户之纷扰,西安满城的选址定于城东北,征用了明代秦王府以及附属官署设施所用地,王府砖城则被拆毁荡平,辟为满城八旗校场:“西墙自安远门起,南至钟楼止,南墙自钟楼起,东至长乐门”,即北墙和东墙借用原有西安大城城垣,仅南墙与西墙为新筑。满城南墙与西安大城东垣相接处,正是长乐门外月城南垣与西安大城东垣相接处,故而能使东门外月城,瓮城与大城满城构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根据雍正年间编修的《八旗通志初集》,西安满城的规模占据了大城面积的几乎40%,约为4.7平方公里,驻扎兵力为全国之首,雍正年间,满城与南城所驻守满汉八旗官兵多达8229人,大部分为马兵。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yaoqun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推荐新闻图片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