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何应钦到台后,虽说老蒋没有对他采用杯酒释兵权方式,却只给了“总统府战略顾问”等空衔,让其退出了权力圈。不过,何应钦也乐得其闲,借一些在日本的老关系,从事点台湾对日交流活动,日子过得悠闲自在。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第一期毕业生编为两个教导团,何应钦为第一团团长,陈诚、胡宗南、桂永清、杜聿明、黄维等后来的国军高级将领,当时都是他的下级,有的甚至是普通士兵。1925年黄埔军东征,在棉湖战役中,何应钦率部击溃数倍于己的陈炯明部队,黄埔学生军一战成名,何应钦立下汗马功劳。后来,黄埔教导团也成为国民党中央军的前身。
何应钦一生中最荣耀的时刻,是作为中国陆军总司令在南京主持日本中国派遣军的投降仪式。他与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有师生之缘。不过作为战败者,冈村宁次只得面色羞愧双手颤抖地在自己学生面前签署了投降书。
晚年的何应钦特别喜欢打猎、摄影,不时也栽花养草。由于他名气大,说话幽默,风度儒雅,又经常被请去为新人证婚,着正装结领花出席人家婚宴,打打桥牌。
1984年,何应钦95岁生日,虽说夫人早走了一步,但还是有众多旧日门生帮他暖寿。何应钦在儿媳妇的搀扶下,别出心裁地举起军用指挥刀切开蛋糕让大家分享。台湾当局还成立了“何应钦上将九五寿诞丛书编辑委员会”,拨出专款为他出丛书12册。台湾军方也为他冠上“黄埔老师”的尊荣。算是风光一生,晚年安度了。
胡宗南:最小的“司令官”
胡宗南,字寿山,浙江孝丰人,黄埔一期生。曾是手握重兵的“西北王”,到台后先任“大陈防卫司令”,后任“澎湖防卫司令”,是弹丸之地的司令官。
去台之前,痛失三军的胡宗南对他的校长蒋介石多有埋怨。1949年8月11日,时任国民党川湘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的宋希濂秘密飞往汉中与胡宗南会晤。两人从军事的角度制定了作战计划。8月中旬,蒋介石率陈立夫、蒋经国、黄少谷、俞济时等党国大员从台湾飞到重庆,进行军事部署,力图挽救西南这半壁江山。胡宗南和宋希濂一同驱车到官邸去看望蒋介石,同时面呈两人商定的计划。不料,蒋介石一听此计划就断然拒绝。后来,胡宗南逐渐退入四川,此时他手中还有包括国民党的精锐之师第一军在内约30万人马。他再次向蒋介石提出退守西昌、云南,还是被他的校长拒绝了。
1949年12月20日,解放军一野已解放绵阳,挥戈南下;解放军二野的先头部队沿成渝公路已逼近简阳、仁寿附近,岷江两岸的先头部队已到达新津河对岸,与胡宗南的第五兵团隔河炮战。胡宗南感到成都危在旦夕,决定将长官部撤到西昌。12月21日,胡宗南在新津召开军以上高级军官会议,布置罗广文的第十五兵团和陈克非的第二十兵团掩护胡宗南集团主力向西康的突围行动。会后约定次日中午电话联系,胡宗南却将指挥权交给第五兵团的李文,于23日早上10时同参谋长罗列等人由成都凤凰山机场乘飞机去西昌。他在西昌苟延到1950年3月26日,人民解放军突然逼近西昌机场。胡宗南以送秘书长赵文龙去台北汇报军情为名,在机场悄悄将西昌的6万残兵败将交给参谋长罗列指挥,自己乘飞机逃到台湾。
1951年3月,胡宗南被台湾当局任命为“江浙人民反共游击总指挥”兼“浙江省政府主席”。1955年8月,蒋介石忽然召见已近60岁的胡宗南,要他去澎湖列岛任防卫司令。
1956年后,胡宗南退休,成天以写毛笔字和读报打发日子。1962年,66岁的胡宗南因心脏不太正常被送进荣民医院。蒋介石亲临医院探视,病危中的胡宗南感激涕零。1962年3月13日,胡宗南心脏停止跳动,病故后被追授为陆军一级上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