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1978年年底,美国突然宣布与台“断交”,蒋经国获息后,宣布停止一切选举活动。像黄信介、吕秀莲这样的党外人士,虽然在地方参选掀起了不小波澜,但随着当局终止原本明年举行的增额中央民意代表选举,他们不得不改变策略,寻求更广泛的合作和斗争。
1979年6月2日,这些党外人士所创办的《美丽岛》杂志在台北正式挂牌,一场挑战权威的新民主运动发轫了。在7月的一次会议上,杂志社确定由许信良任社长,吕秀莲、黄天福任副社长,施明德任总经理,姚嘉文、林义雄任发行管理人,张俊宏任总编辑。这个杂志网罗了台湾各派的知名党外人士,几乎涵盖大部分本土反对精英,包括了当时倾向统一的“夏潮”以及以康宁祥为代表的稳健派,但是主要还是以施明德等激进派为骨干。杂志成为党外势力的大本营。
这时的施明德重获自由才一年多,他此前因1962年在小金门担任炮兵军官时企图军事政变推翻政权,被以首谋叛乱罪遭投入监狱里15年之久。他在监狱里受尽严刑,牙齿和脊椎受损,从22岁开始就满口假牙。
然而,正是这个刚刚被释放的施明德,却又再度投入对抗台湾威权体制的《美丽岛》组建中。施明德和《美丽岛》的目的是,“要形成没有党名的政党,主张实行‘国会’全面改选与地方首长改选”。民主化目标非常清楚,直指台湾党禁、报禁和30年不改选的“万年国会”。
这年8月,《美丽岛》,创刊号即一鸣惊人。在当时台湾尚未开放报禁、党禁的沉闷气氛里,这份充满异议色彩的政论刊物,犹如在密不通风的暗室撕开一道裂口,这束光亮立即吸引来无数渴求的目光,一时一纸风行。
当然,《美丽岛》的目标不仅仅是办一份宣传“异端”思想的杂志,他们还要以此为平台成立一个没有名字的政党。随着杂志销售的节节攀升,施明德等人四处游说地方人士,催生了多处杂志社地方服务站,广泛吸收有志青年,并借着集会、演说等活动宣传要求民主的政治主张。
杂志知名度不断提高,至1979年11月,杂志发行量已过8万册,杂志社只经数月就在各县市成立了十一处地方服务站。一个“没有党名的党”已初具规模。这在当时,无疑是以身试法,《美丽岛》与当局在政治权利与意识形态上矛盾迅速激化。
荜路蓝缕,以启山林
1979年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
这天的高雄显得格外的拥挤,《美丽岛》各地服务处成员和支持者源源不断地涌来,他们慢慢向着扶轮公园方向汇集,仿佛受到某种神秘的力量的召唤。而与此同时,荷枪实弹的防爆警察,也如临大敌般集合起来把守住各个路口。
山雨欲来风满楼。
原来,在11月14日,《美丽岛》杂志组织了一场联合祈祷会,施明德在会上听从几位神甫的建议,决定在12月10日国际人权日举办大规模纪念活动。时任高雄服务部负责人的陈菊协助施明德准备进一步筹组“人权纪念委员会”,并打算在纪念活动当天正式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