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在场的时候,你说了什么?也许自从人类学会说话以来,就一直被这个问题所吸引。
这绝不仅仅是出于八卦和好奇,更和很多政治的、军事的、经济的利益密切相关。因此,窃听,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冲动和需求。近年来一直没有平息的国际窃听口水战就是例子。
在今天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虽然窃听早已有了更广泛的含义,但传统意义的窃听器故事,仍值得玩味。有这样一则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征集了大批商船运输军火。一位名叫杰克的船员在出海之前,匆匆来到码头旁的咖啡馆里与女友玛丽进行电话告别。看来,这位多情缠绵的女友对杰克此行的安危实在是放心不下。为安慰女友,杰克告诉她这次船队行动的日期、航行的路线和停靠的港口,让她在家耐心地等待。不幸的是,这温情脉脉的对话,却被坐在咖啡馆中扮成商人模样的德国间谍偷听到了,并将这一重要情报迅速报告给纳粹德国的情报机构。结果,这支船队在茫茫的大洋上遭到德国潜艇毁灭性的打击。玛丽等待的杰克永远也不会回来了。这一血的教训换来的是美国人的一句警句——“多嘴能沉船”。
传统意义的窃听器故事,仍值得玩味
而这种完全靠耳朵进行的窃听,实在太过原始和偶然。自从1876年贝尔发明有线电话以来,利用电路信号制造窃听器就成为了可能。初级窃听装置早在一战时就已经出现,并在二战期间开始逐渐成为间谍们获取情报的选择之一,但它真正成为间谍情报领域的常备工具,还是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晶体管和微电子技术的突飞猛进才开始,并在冷战时期美苏两国的明争暗斗中大放异彩。
大使办公室里的“礼物”
从1945年到1953年,苏联克格勃窃听美驻苏大使馆的一项代号为“自白”的间谍行动,一直持续了整整8年时间。这项成功的窃听行动既是苏联特工多年引以为荣的惊世之举,也是世界间谍史上屈指可数的经典之作。
1945年2月,盟国“三巨头”——斯大林、罗斯福和丘吉尔在克里米亚半岛上的雅尔塔举行会晤。利用这个机会,苏联方面策划了一场少先队活动,邀请美国大使哈里曼参加。在稚嫩的歌声中,4名苏联少先队员抬着一枚精美绝伦的巨大木制美国国徽赠给了哈里曼大使,这枚美国国徽是由各种名贵的木材拼装而成。哈里曼被少先队员们的热情深深打动,欣然接受了苏联方面的建议,把这个礼物挂进了自己的办公室。可哈里曼大使万万没有想到,这枚精美的国徽中央已被掏空,里面放着一个U形的金属支架,上面安着一个用弹簧钢做的、极其灵敏的共鸣器,大使办公室里的任何声波都将引起它的震动。
克格勃在美国大使馆对面的一座建筑里安了一个灵敏度极高的雷达,正对着大使办公室那枚美国国徽。国徽里的共鸣器一震动,雷达就能侦查、录制引起它震动的声音,并能逐字逐句地译出谈话的内容。“自白”行动就这样正式启动。
窃听,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冲动和需求?
这一行动共持续了8年,直到1953年,一名英国驻苏情报人员偶然发现美国使馆内有奇怪的无线电频率,经过一番监测,才发现了这个秘密,并告知了自己的盟友。
发现窃听器后,美国中央情报局既没有向苏联政府提出抗议,也没有拆除窃听器,而是决定将计就计,利用窃听器经常编造假情报来迷惑克格勃。直到1960年5月,苏联击落由巴乌埃尔森驾驶的美国U一2高空侦察机后,华盛顿才公开秘密。当时美国驻联合国代表卡勃特,曾将那枚精美国徽和窃听器拿到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会议上做了一番展览。
西柏林“地下隧道”
自从1876年美国科学家贝尔发明世界上第一部电话至今,电话早已成为十分普通的通信工具。利用电话进行窃听,曾经是十分主流的窃听方法,至今也绝不过时。
电话窃听在技术上很简单,一般由电话窃听头和录音机两部分组成。只要选择好电话线的适当位置,把电话窃听头上的带两根细针的导线,分别插入两根电话线内,便与电话线接通,微型录音机就能录下电话声。由于电话窃听头和录音机的电源都是电话线上的电源供给的,所以,只有在有人打电话时,电话窃听头和录音机才开始工作,其他时间则不工作。上世纪50年代在西柏林发生的“地下隧道”窃听事件,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有线电话窃听史上最成功的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