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前,唐王朝各种社会矛盾积聚已久,加之国家“承平已久”,人民久不知兵,真正的“亢龙有晦”。到唐玄宗在任期间,始于南朝的府兵制已经弊病多多,耽于安稳而又不识远谋的大臣们提出实施“募兵制”,这正好给了驻守唐朝边域的蕃族大将们绝好的大施拳脚、招兵买马的机会。
盛唐武功赫赫,疆域辽阔,而硬币的另一端,则又是这么漫长的边境线需要战斗力极强的将师去守卫,需要数量极大的边兵,如此,驻扎边地的蕃将,如安禄山等,大量招募“杂胡”士兵,不停地用蕃将把汉将替换掉,在辽阔广大的戊区内,蕃将完全成了自己嫡系部队的当然首领,各节度使辖区成为真正的独立王国。
滑汴节度使许叔冀屡战不利,向史思明投降,唐军形势转恶。有人建议增益陕郡兵力,速保潼关。李光弼不同意,说:“两军相敌,尺寸之地必争。今弃五百里地而退守潼关,贼军益地,威势更强,不如移军河阳,北阻泽、潞,胜则出,败则守,表里相应。”同时,他又做出悉空洛阳城的决定,让全城官吏居民全部出城避寇,派军兵运送守城军备于其中。史思明军队到偃师,李光弼全军赶赴河阳。双方在石桥相遇,时值黄昏,李光弼令军士持火炬慢慢行进,坚甲利矛,叛军忌惮李光弼威名,没有人马敢突前进犯。
史思明军驻扎于白马寺,南不出百里,西不敢犯宫阙,只敢在河阳南筑月型城,挖战壕与唐军相持。十月,贼军攻城,李光弼指挥得当,斩千余人,生俘五千多人,叛军掉入河中又淹死好多。
唐玄宗李隆基
南城方面,唐将李抱玉也使“诈降计”,忽然出兵击袭,又杀伤不少贼兵。唐将荔非元礼在羊马坡大破贼军。各路贼军虽溃败,毕竟是燕山锐卒,很快又整合在一起,劲兵三万,全力进攻北城,很有决一死战的气势。
唐军城内兵少得可怜,全赖李光弼指挥得当,或给五百兵,或给三百铁骑,或给几十匹战马,又临阵重赏英勇之士,杀掉几个退兵败卒,使得唐军有必死之心,望旗而进,一举斩敌万余,生擒八千,俘获敌军大将三人。
举兵叛乱的安禄山
战事正酣其间,还有一个小插曲。李光弼手下大将荔非元礼守羊马城。战事胶着之时,李光弼命令荔非元礼悉兵出战。贼将周挚指挥八道兵马,一边填平壕堑,一面疯狂进攻。荔非元礼乍开城门一冲,敌兵小却。毕竟贼兵人多势众,攻意正盛,荔非元礼认为此时不是派精骑突阵的时机,就摇旗令步兵回阵,示弱诱敌。李光弼大怒,派人召荔非元礼回师营,想当众杀掉以明军法。荔非元礼对传令兵说:“我正在战斗中,来不及见主师,请回禀一声,破贼后我马上去!”在栅后望着贼军越来越近,荔非元礼对手下将士说:“李公刚才派人召我,是以为我们刚才怯战,要斩我以示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