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注意发现群众中的积极分子,努力培养他们成为群众的领袖。他认为,这样做,“新四军就与群众之间搭起了桥梁,架起了一条线”。在粟裕的组织领导下,二支队活动区域普遍建立起了农抗会、妇抗会、青抗会、工人救国会、商界救国会、教育界救国会、儿童团等群众抗日团体,一些地方还发展了新党员,成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二支队防区周围有巫恒通、樊玉琳、孔庆哲等地方实力派武装。粟裕与他们频繁接触,对他们做了大量统战工作。巫恒通领导的自卫武装后来接受新四军的领导,1939年初成立的新四军新三团,就是以巫恒通领导的自卫武装为基础组建的。1939年9月下旬,国民党当涂县政府恢复组织,粟裕领导的二支队很快与他们加强了联系,双方约定交换军事情报,共同组织县的动员委员会,修理军械,医护伤病员,领导人互访,达成了合作抗日协议。
粟裕认为,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应首先在开明士绅中找对象,通过他们去扩大统一战线更容易收效。有些士绅、地主吃过日、伪军的亏,心中有一股怨气,去做他们的工作往往是容易成功的。新四军英勇善战和模范遵守纪律的影响、教育作用很重要,这样会使这些人正确地认识共产党、新四军,并对共产党、新四军产生向心力。政策和力量是做好统一战线工作之根本。对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方式和细节,粟裕也总结出不少新经验。他认为,对象不同,方式不同,要有适当分寸。有时要负责人亲自出马,同他们接触周旋,给他某种面子,甚至抬他一下;有时负责同志就不能出面,以免增加他欺骗群众的资本。新四军对日、伪作战取得一系列胜利,在江南敌后百姓之中树起了崇高的威信。日、伪军连遭打击再也不敢轻易出动,群众的利益得到了某些保障。随之而来的便是群众积极要求抗日和参加新四军,部队迅速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