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战术动作问题。粟裕认为,过去三年游击战是在交通不发达的山区打的,而现在则在丘陵、平原、水网地区。在这样地区作战,要求更加速战速决。解决战斗要求非常迅速,必须采取突然的、短促的像闪电一样的突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不让敌占领一个阵地,使其没有站足的地方,没有还手的工夫。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消灭敌人。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我们要像鹰抓兔子式的才行。战斗行动最多两小时,一般的超过两小时不能解决战斗的,就果断撤出战斗。在敌人增援快的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迅速脱离和远离敌人。
粟裕的思考非常细致周到,他强调:战前的侦察、破坏交通非常重要,如地形要详细侦察(哪些地形我用,哪些地形留给敌人),要预先作出周密布置。作战方法和作战手段只能用一次,要适当及时的改变,否则敌会迅速的抓住我们的规律,而使我们吃亏。
国民党第三战区部队对粟裕高超的游击战组织指挥艺术非常敬服,专门派人来请粟裕去传授游击战的经验。粟裕连续给他们讲了几个小时,有理论有战例,生动活泼,通俗深刻。许多国军将领深感获益匪浅。一名川军师长感慨地说:“粟司令,从前我对你们共产党的军队是有点瞧不起的。可是今天听了你的报告,我才知道你们的水平太高了。共产党里有你这样的人,难怪立于不败之地!以后还请多多关照。”
在粟裕领导下,二支队在取得一系列游击战胜利的同时,较好地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卓有成效地做好群众工作。粟裕对敌后抗战中的群众工作,也有许多新的见解和观点。他认为,中日战争爆发,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这种情况下的群众工作较之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着许多新的特点:日本侵略军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敌人,侵略他国使其根本没有社会基础,因而它比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阶级敌人还孤立。江南平原、水网地带虽不如山地较容易开展游击战,但内在潜力较山区有过之而无不及。江南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能给新四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援。只要把群众组织起来,新四军非但能生存,而且能发展,同样也能建立较大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