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兆熊的笔记,大致可以说明几个问题,一是当时的长沙是有青楼的;二是曾国藩那个时代的读书人对逛窑子饶有兴致;三是学子们逛窑子大多是结伴而行。不过那时,长沙的繁华地带在湘江东岸,而岳麓书院却在湘江西岸,如要做“狭斜之游”,有些麻烦,还得不辞辛劳坐船过河,不过这种事情,同学们还是很乐意的。
曾国藩在长沙读书或逗留时,年龄为24岁至27岁,这种年龄是男人最容易冲动的年龄,加上已经结婚,慧根初开,云雨之欲尤盛,在同窗学友的邀约之下,去烟花柳巷寻访一番,可能性是很大的。读书人与一般的嫖客不同,喜欢动真情,见到自己心仪的青楼女子,总是难免要生出些缠绵悱恻之情,以为人尽可夫的妓女只对自己钟情,又幻想着留下一段才子佳人的佳话。
不怕嫖客没银子,就怕嫖客有文化。
读书人做嫖客,不像猎色的大众嫖客那样讲究实惠,总是免不了卖弄自己的才情,玩玩文字游戏,最为直接也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撰送对联。旧时文人喜作赠妓联已经成为一种风尚,颇为流行,大多采取隐名嵌字的形式,以达到“以雅掩俗”的目的。
大才子纪晓岚在醉月轩为翰林陈半江赴南昌饯行,就送了一幅对联给陪酒歌伎凤燕:
凤枕鸾帐,睡去不知春几许;
燕歌赵舞,醒来莫问夜如何。
在狎妓文化颇为发达的大背景下,有文化的嫖客都以给妓女吟联为时尚。自诩为楹联天才的曾国藩自然不会放过卖弄自己才情的绝好机会,写下几幅对联也在情理之中。而妓女们也以能得到达官显贵、才子骚人为自己吟诵的楹联为荣,以此来抬高自己的身价。
年轻时的曾国藩应是个风流才子,关于他写给妓女的楹联记载并不罕见。台湾出版的《晚晴楼联话》还收录了曾国藩送给妓女“如意”的楹联:
都道我不如归去;
试问卿于意云何。
也有楹联家举证出曾国藩的另一副撰赠给妓女“马掌”的楹联:
马上琵琶千载恨;
掌中歌舞一身轻。
马掌其名,俗不堪耐。但曾国藩以“马上琵琶”、“掌中歌舞”两个意象之营造,把出塞之昭君与汉宫之飞燕这两位古代美人的形象刻画出来,联语顿时变得鲜活生动。
根据这些联语所描写的内容,结合曾国藩中了进士之后潜心学问与道德修养的事实,再以《曾国藩全集》为旁证,可以推断出,与妓女的来往应是曾国藩早年所为。再来看曾国藩与妓女春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