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期中国人口锐减的最惨烈阶段,应该是从董卓进京开始,到赤壁之战结束。这段时期的中国,可以说是天灾人祸并存。“人祸”方面众所周知,权臣董卓本身就是个倒行逆施之徒,他进入洛阳,是整个中原的灾难。他的滥用民力,大兴土木,横征暴敛,让中原大地一度赤地千里。他的“临时政府”不知建设,只知破坏,比如他的士兵每次在洛阳周边巡逻,回来的时候马背上都满载着抢掠来的妇女,所过之处,富庶的村庄尽数被屠杀干净,物资全都被抢掠殆尽。
而这时候,中国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中央政府都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老百姓?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路上了。北方糜烂如此,南方也好不到哪里去,江东的孙家,荆州的刘家,都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并不是《三国演义》小说里让人艳羡的世外桃源。后来曹操南下荆州,对长江沿岸的打击也非常巨大。
人口的持续锐减,对那时候的格局,以及各路诸侯的主要政策,都产生了影响。凡是有眼光的政治家,在这场战乱的后期,都开始把人口当作主要的争取对象。曹操在灭掉袁绍后,从户册上发现冀州地区有30万人,竟然让他喜不自胜。刘备在赤壁之战后,之所以不顾孙权有可能抄他后路的危险,一心西进四川,重要的原因就是荆州本地人口凋零,就像庞统在投奔刘备后劝他的那样----“荆州荒残,人物殆尽”,这样的地区,自然不能作为争霸的本钱。在得到四川后,刘备一度势力大兴,也是因为当时的四川有盆地的阻隔,是整个中国受到战乱破坏最轻的地区。四川当地的人口,特别是汉族人,大多属于逃难到这里不久的难民,能够有力气逃难过来的,绝大多数都是青壮年。除了争夺人口之外,许多政权也开始采取恢复人口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