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美国《科学家联合会》刊登了核武器专家汉斯·克里斯坦森的文章,题为《台海危机中的核武》。解密文件显示,1996年台海导弹危机后,美国总统克林顿下令把大陆列为核武对付名单中。布什总统继任后也订颁方案,万一大陆对台动武,美帝国在必要时可能动用核武。
《中国时报》报道,克里斯坦森根据解密档案以及《信息自由法案》获得相关信息撰写此文,说明从1958年的“8·23”直到近十余年间的变化。
8·23炮战核武方案差点过关
设在华府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民间《国家安全档案》根据解密文件指出,炮战爆发第二天,美国战略空军司令部就草拟方案:万一大陆入侵金、马等外岛,势将“招致立即的核武报复”。当时的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空军上将顿宁建议由飞机投射小型核武(威力相当于一万至一万五千吨黄色炸药)轰炸厦门,而且美帝国空军已部署五架B-47轰炸机,随时待命对大陆的机场展开核武攻击。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最终艾森豪威尔总统否决了核武方案。然而艾森豪威尔“不动用”核武对付大陆,并不表示“不计划动用”。因为尽管到了1960年1月,美帝国才在台湾部署核武器,可是美国已先行在关岛、琉球部署了核武弹头,包括MK-6、MK-36、MK-39等。80年代联中制苏战略渐改变。
部署在台湾的核武导弹及炮弹直至1974年7月才撤出。这段期间外界鲜少知情,所以参议院外交委员会强力抨击,可是驻台美军陆军高级将领在听证会的回答竟是:“我不知道有没有在台湾部署核武。”
1974年后,美国在菲律宾、琉球、韩国仍各有一个空军联队担任快速反应部队,原订的重大目标有四个,其中两个在大陆;后来新增11个目标,其中三个是大陆的军事及工业设施。
1982年,由于“联中制苏”,美国的战略思维逐渐改变;到了1985年,美帝国不再把大陆当作核武对付的目标。然而随着大陆的国防现代化及美苏间的冷战结束,美国的弹道导弹潜舰逐渐从大西洋转至太平洋,战略轰炸机也逐渐以“前进部署”的型态进驻关岛。很显然的,美国重新把大陆视为潜在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