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战争期间,交战双方一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另一方为以美国为首的16个国家的军队组成的所谓"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队。双方在朝鲜半岛这一狭小的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与物力,作战规模越来越大。至战争结束时,双方在战场上的兵力已达300万人。战争必然会有大量的伤亡,作为交战双方核心的中美两军是如何解决因战争伤亡而带来的兵力调配与补充的问题呢?
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初是以第13兵团所属之第38军、39军、 40军、42军及炮兵第1师、2师、8师等为基础组建的。1950年1 0月19日志愿军入朝参战。随后不久,第50军、66军也奉命入朝。1950年11月,为实施第二次战役的部署,第9兵团所辖3个军奉命入朝。至此,志愿军入朝作战部队已达9个军共38万余人。
1951年初,经三次战役的连续胜利后,志愿军战斗减员甚大,兵力没有得到补充,开始暴露出兵力不足及后勤供应困难等诸多问题。为此,党中央开始酝酿轮番作战问题。2月7日,遂正式提出轮番作战的方针。9日,中央军委就关于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部署致电志愿军司令部,指出:"为粉碎敌人之意图,坚持长期作战,以达大量消灭敌人,完全解决朝鲜问题之目的,决定在朝鲜采取轮番作战的方针。"其具体计划为:"将现在朝鲜作战的9个军30个师作为第一番志愿军。将19兵团3个军,20兵团两个军,二野第一批北调的3个军及47军共9个军 27个师作为第二番志愿军",于二、三个月后开抵朝鲜。"13兵团4个军,则留在平壤及其南北地区整补,作为第二番部队的临时预备队。并准备与二野3月第二次北开的3个军,及董其武兵团的两个军,共9个军27个师作为第三番志愿军。待需要时,再与第二番志愿军换班"。3月1日,毛泽东就朝鲜战局和志愿军采取轮番作战方针问题致电斯大林,指出:中国志愿军已决定编组三番轮流的部队,即将现在朝鲜作战的9个军30个师作为第一番志愿部队;将正从国内调去的6个军及现在朝鲜即将补充的3个军,共9个军27个师作为第二番志愿部队;约4月上旬可全部到达"三八线"地区;将准备从国内调去的6个军及第一番志愿部队中的4个军共10个军30个师为第三番志愿部队,准备6月中旬调用。
轮番作战的方针做出之后,志愿军贯彻执行这一方针,至停战前先后轮番入朝的部队有:步兵27个军另1个师又3个团;地面炮兵10个师;高射炮兵5个师又21个团另62个营;探照灯部队3个团;雷达兵2个营;地监哨1个团;装甲兵3个师另6个团;工程兵14个团另2个营;铁道兵10个师另1个团;公安军2个师;空军10个师另3个大队等。通过轮番参战的方针,志愿军有效地保证了前线作战部队的兵力调配与补充,为实现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美军为了保证有效的兵力调配与补充,在战争期间先后把自己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空军的五分之一和海军的近半数兵力投入到朝鲜战场上。从地面作战部队来看,美军首批投入战争的为3个军6个师,共12万人。经志愿军第一次战役的打击后,美军急调在本土的第3师入朝参战。1950年底,经志愿军第二次战役的沉重打击后,杜鲁门于12月16日宣布"全国进入紧急状态"。同时决定设立国防动员局,扩大征兵计划和军火生产,要求美军从现有的250万增加到350万,在一年之内将飞机、坦克的生产能力分别提高5倍和4倍。1951年4月中旬,鉴于各参战部队均有较大伤亡,作战兵力开始出现不足现象,美军遂将原专职于本土国民警卫任务的第40、第45师,由国内调赴日本,与原在日本的步兵第34团组成第16军,随时准备使用于朝鲜战场。同年12月,美军第45、第40师同受到沉重打击的美骑兵第1师、第24师进行轮换。由于在朝鲜战场美军已投入了全部陆军的三分之一,不可能再调入更多的陆战师入朝参战。因此,为了解决兵力问题,美军开始实行针对扩大官兵的"记点"轮换制度。美军规定凡是在朝期间获得36点的官兵,即可离开朝鲜返国,空缺由新征兵补足。这一"记点"的方法是:在前线战斗区执行任务的每月记4点,在支援战斗区执行任务的每月记2点。这一制度实施后,既在一定程度上慰藉了美军官兵的厌战情绪,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兵力的调配与补充。但是时间不长,由于战争伤亡的不断增加,新征兵力开始出现不足。为此,在1952年4月1日,"记点"轮换制度又由再来的两种"记点"方法、改为三种"记点"方法。即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中间区,在该区执行任务的人员每月记3点。这样,美军官兵要分别在朝鲜服役九个月、一年、一年半始能归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