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政府在问题上的主张,村田逐一批驳。
他首先援引了岩波书店“广辞苑”、小学馆“大辞泉”和三省堂“大辞林”中关于“西南诸岛”的解释,认为三者解释差不多,将“西南诸岛”解释为“从九州南端至台湾东北端之间的弧状岛屿的总称”,而根据一般解释,这里面并不包含“尖阁诸岛”。
小学馆“日本大百科全书”中的解释为,“西南诸岛并非根据历史意思取名,而是1968年协商决定引用海上保安厅水路部使用的称谓”。村田说,既然“西南诸岛”的表述在历史上并不一致,日本政府“在历史上一直是我国领土西南诸岛的一部分”的说法就不正确。
他说,政府使用“西南诸岛”这一地理概念,而没有采用“琉球国”或“冲绳县”等概念,反映出编写日本立场作者的良苦用心。作者原本想写“自琉球国以来”,但谁都知道,不能写“琉球国在历史上一直是日本国领土”。更何况,并不包含在琉球国内。
琉球国于1879年通过“琉球处分”,成为冲绳县。围绕琉球归属,明治政府与清政府曾研究“琉球分割案”,冲绳本岛以北归,宫古、八重山的先岛诸岛部分归清朝政府。当时清朝方面已经同意分割方案,但后因琉球人强烈反对,分割案被搁置。而原本就不属于琉球国,因此更在分割对象外。
日对“进行再三调查”是谎言
其次,所谓的“1885年后对等岛屿进行的再三实地调查”,不过仍是指1885年时,冲绳县租用的汽船在回那霸途中,顺道进行的那次简单实地调查。
当时调查者的报告显示,他们于当日上午8点至下午2点在上。在黄尾屿,因为接近日落,东北风太强,便没有登岛,只是进行了“旁观”。而到了赤尾屿已是深夜,根本无法辨清岛的位置。
与冲绳县花费一天时间调查大东岛并设立国标相比,地方政府对及其附属岛屿的调查从一开始就只是个过场。村田批评说,政府如今所说的“再三(对钓鱼岛)进行实地调查”,完全是谎言。
与此同时,记录当时在及其附属岛屿开展调查的报告中还写道,“钓鱼岛位于与清国之间,是日本与支那的航路,因此现在仍有各种漂流物。下官等人看到一些似乎是琉球船上的船板、帆樯、竹木或海绵渔具等。而印象最深刻的是海面上漂浮着长4.5米,款1.3米的小型船,形状奇特,未曾经过,经询问,说是支那船。”
村田由此说明,政府后来断定列岛“未有清国统治痕迹”也一点儿都不慎重。
政府如今声称:“1895年1月14日内阁会议决定在及其附属岛屿上建标桩,意味着这些岛屿正式纳入领土。”
对此,村田驳斥道,有很多无人岛。无人并不意味着没有主人或所有者,必须寻找无人岛的所有者。然而,1885年日本政府便放弃了在列岛建设国标,是因为已经知道这些岛屿与清国存在关系。那么,如果不向清国询问这些无人岛的主权,并从清国那里得到“不属于清国领土”的答复,政府就无法申领所谓的无人岛。
历史确也如是记录。村田研究了1896年由冲绳县郡编制的敕令第13号,敕令第13号将冲绳县编制成五郡。然而,编制中没有提及任何关于及其附属岛屿的事情,也并未将钓鱼岛、黄尾屿等与八重山诸岛并列在一块。也就是说,钓鱼岛、黄尾屿并未被纳入敕令第13号的编制对象。即使在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政府也未对钓鱼岛列岛正式办理领有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