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6月27日,杜鲁门总统发表声明,声称北的进攻说明“共产主义不再用颠覆手段而是武装侵略和战争来占领一个国家”。29日,国会授权总统全面介入战争。7月2日,汉城被北方军队攻占。到8月份,军队连同援韩美军都被压缩到釜山附近的狭窄地带。然而,北朝鲜军队战线过长,补给难以及时跟进,每次进攻的伤亡很严重,更重要的是存在被拦腰切断的危险。
在撤退的过程中,鉴于联合国军已经组成,而且韩军招架不住北军队的进攻,李承晚在7月15日致信麦克阿瑟,将军队的作战指挥权(operationalcommand)交给了他。麦氏在18日的回信中表示欣然接受。该举动在韩国来说纯粹为了强化韩美关系,也是出于提高作战效率的考虑。但是,这一在美韩战略目标相对一致时的策略,随着两国在战争目标上逐渐发生分歧,最终成为制约李承晚军事和政治行动的手段。
应该说,从卷入军事争端的那一刻起,决策层就开始考虑战争的目标了,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对三八线的态度。7月14日,身为国务卿顾问的约翰·杜勒斯(JohnDunes)在写给政策计划室主任保罗·尼采(PaulNitze)的一份备忘录中表达了他对三八线的看法:“三八线决不能也不应成为一条政治分界线”,建议政府暂不公开对三八线的态度,待战线推至三八线后暂停并观察,根据形势需要做出进一步打算。同日,国务卿艾奇逊在给驻韩使馆的电报中,对李承晚公开宣称“北的行动已抹掉了三八线”做出指示:“国务院认为应尽力避免官方声明或者公开讨论将北方军队驱逐出南部的行动。”并指出类似上述报道会曲解美国对三八线的态度。次日,东北亚事务科科长约翰·艾利森(JohnAllison)致远东事务助理国务卿迪安·腊斯克(DeanRusk)的备忘录中,专门就美国的战争目标和三八线问题提出建议。政策计划室的观点是政府应与李承晚的讲话“保持距离”,并命令麦克阿瑟保证不允许所率军队跨过三八线--原因是盟国会有不同的想法,也可能促使中苏出兵。对此,艾利森并不同意,认为按照计划室的建议就无法实现联合国决议的目标: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这三份文件说明,在最初的几周内,由于战事不利以及对苏联意图不太了解,国务院并没有立即形成一致的看法,因而摆出了相对谨慎的姿态。
7月19日,李承晚致信杜鲁门,宣称“政府和人民认为统一的时候到了”。这就迫使国务院必须尽快就战争目标形成一致看法以应对政府的紧逼。因此,国务院相关部门加快了制定相关政策文件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