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11平台的开发是国产直升机研制从测绘仿制转向自主研制的“第一次”,而这个型号在历史上更值得书写一笔的是它在“育人”方面的重要贡献,它为八十年代大学毕业的新晋工程师们创造了实践锻炼和发挥才干的机遇,今天在中国直升机界或如雷贯耳或耳熟能详的一长串名单,几乎都是通过参与直11的设计、试验、制造、试飞,全程领略了一个型号从嗷嗷待哺到叱咤风云的艰难险阻和无限风光。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直11培养起来的这支专业配套的研发队伍,正是今日直升机所承前启后的中坚力量,为后来雨后春笋般的型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机遇或是历史的馈赠,但成长却与每个人自身的努力密切相关,吴希明就曾有过“一百天填补一项空白”的经历,他时任总体组设计员,负责直11气动外形设计。为了完成任务,他在机房连续工作了一百天,终于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建立了全机理论外形,填补了我国直升机领域CAD、CAM的空白,实现了型号设计手段的跨越。

点击图片进入下—页 直8、直9、直11各大家族繁衍至今可谓子孙满堂,新研的军民用系列直升机业已脱胎换骨,不仅内在的技术含金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而且外表也更加俊朗健硕,然而追根溯源,若没有三大老平台的奠基开路,就难有后来新生代的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