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达能拟将旗下品牌多美滋全部股权转给雅士利,并将出售多美滋的资金用来增持约2%蒙牛股份至11.9%。由于双方未最终签订收购协议,具体收购价还不清楚。但如果以蒙牛上周收盘总市值746亿港元推算,2%的股权比例对应市值大约15亿港元。
多美滋曾经是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的龙头,占国内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二,但后来因“恒天然肉毒杆菌”和“第一口奶”事件而倍受打击,业绩严重下滑,已经成为达能的一个“包袱”。
一业内人士跟记者透露,多美滋与雅士利两家公司都处于衰退期,严重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这次的整合是两家公司采取1+1>;2的方式提升业绩,从表面来讲是双赢。但是深入来看,许多人并不看好这次收购行为。多美滋是国外品牌,而雅士利是国产品牌,他们之间营销方式、操作团队、目标以及消费群等方面都不同,未必能真正实现1+1>;2。
众所周知,雅士利的控股股东是蒙牛,与伊利一直抢争乳业老大。虽然在液态奶上不分伯仲,但奶粉业务一直是蒙牛的短板。雅士利合并报表后,蒙牛的奶粉销售额为39亿元,但伊利却是60亿元。此轮整合就是蒙牛为了弥补婴幼儿奶粉业务的不足,整合后,蒙牛的奶粉收入将至少达到70亿元,超过伊利60亿元的体量。但是多美滋究竟是不是一个好资产,蒙牛和雅士利能否提振奶粉销量,都还是不确定因素。
更值得关注的是,把多美滋卖给雅士利后,又增持雅士利的控股股东蒙牛,达能想干嘛?有专家认为达能将减少在华实体奶粉生产投资,在华线下实体业务将全面委托蒙牛,与蒙牛形成唇齿相依关系。
其实,达能等外国资本不断通过资本方式轻易进入中国市场,表面看对市场有提振作用,但长远来看不利于中国乳业的发展。有敢言者甚至认为,包括外资在内的大资本大量进入中国奶业对中小企业是竞争性、剿灭性的打压。
目前中国奶业不景气,进口奶粉增加,再加上一些乳品厂打压牛奶收购价,养牛户生存尤为困难。每年10万养牛户的退出使得中国由原来两百多万养牛户锐减到现在的一百多万户。
去年6月,国务院公布过《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兼并重组工作方案》,方案指出到2018年,争取形成3-5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集团。据工信部透露,去年以来,已经发生近20起企业并购重组活动,并购金额多在亿元以上,最大的超过150亿元。
这一政策的实行会使得中国奶业企业之间“大鱼吃小鱼”,五六年内形成寡头企业垄断现象。但是,若这些寡头企业都有大量外资成分,中国养牛业衰退导致国内奶源不足,外资便能操控中国原材料、产品价格,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弥补这些年来在中国投资的亏损。
另外,由于电商渠道的冲击以及配方奶粉的产能过剩,奶粉业的“三高”(高价格、高费用、高利用)模式即将成为过去式,降价是婴幼儿奶粉的必然趋势。未来婴幼儿配方奶粉进入微利行业,价格肯定会下降,量也会趋稳。即便国家放开“二胎”政策,也不会带来巨大的人口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