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银行盲目“抽贷”是损人害己

来源:上海商网 时间:2015-08-03 16:06:22

  企业资金一时吃紧,银行为防范风险,盲目“抽贷”、“缩贷”。但这些做法实质上并不能真正化解和防范信贷风险,甚至加剧或扩大了风险,导致企业和银行“两败俱伤”(见7月27日《人民日报》)。

  银行对资金运转困难企业抽贷,是近年惯用手法,并被不少银行当成防范信贷风险“利器”而广泛推崇。银行盲目抽贷做法被社会各界舆论媒体广泛诟病,各级政府曾强烈呼吁,各级金融监管部门也曾发文制止,但效果不尽人意。

  商业银行盲目抽贷行为的弊端及危害已凸显无遗:一方面,将企业推向万复不劫深渊,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加剧资金“脱实向虚”的步伐,无益缓解实体经济融资贵、融资难困局。因为联保贷款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微企业向银行贷款的主要方式,联保圈中的某一企业因出现暂时困难而被银行抽贷,就会形成“蝴蝶效应”,加剧互保链企业整体经营恐慌和资金困难,最后让实体经济被全部击垮。由银行抽贷引发企业“跑路潮”和“关闭潮”在温州、福州等地十分突出。另一方面银行抽贷虽让银行暂时收回了部分信贷资金,但从整体看,由于把企业经营推上火坑,不是化解了风险,而是扩大了风险。因为一家企业被抽贷会导致“关门潮”像“瘟疫”一样扩散,造成信贷资金恶性循环,使本来可控制的信贷风险无限扩大,成为暴发系统金融风险之源。其次,容易滋生商业银行“嫌贫爱富”和“雪中断炭”的“懒惰”信贷行为,银行不去认真剖析企业形成资金困难的原因,不与企业共同想办法渡过难关。当企业资金一出现困难时,就凭借自身强势地位任意抽贷,使不少原本可以救活的企业因抽贷而死于“非命”。一句话,银行盲目抽贷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信贷资金人为短缺和银企关系恶化的罪魁“祸首”。

  银行盲目抽贷危害不浅,且银行也深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可为何仍屡禁难止?原因不外乎四方面:一是银行拼业绩思想作祟,贷款回收率高低直接与员工业绩挂钩,造成银行单方收回贷款。二是银行短期经营思想严重,所有业绩考核都呈短期化倾向,并把风控放在经营首位。三是监管部门缺乏严格监督措施和手段,在政策上缺乏实际性监督惩罚措施,无法从根本上遏制抽贷问题。四是金融行业目前仍是一个相对垄断行业,凭借自身拥有的强大资金优势,具有较强话语权和资金配套权,加剧了银行放肆抽贷行为的发生。

  要从根本上解决银行抽贷问题:首先,商业银行应提高思想认识。自觉增强社会责任感,有与企业同甘共苦之愿望;其次,监管当局应有所作为。在防止银行抽贷上,由单一政策“窗口”引导向行政与政策双重方向转变;再次,对配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不盲目抽贷、压贷的银行予以定向降准降息和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以扩大商业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同时,地方政府应有担当魄力。建立风险分担和风险补偿机制,稳定信贷市场。作者系财经评论人士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上一篇:美赞臣在华行贿国外罚是警钟
下一篇:没有了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