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在“新婚”百日当天,滴滴快的再次点燃烧钱大战。滴滴快的CEO程维公开表示,将砸10亿元资金,在全国12个城市推出免费坐快车活动。但显然滴滴快的的野心不止如此,按照程维的说法,滴滴快的的目标是要做全球最大一站式出行平台。
“三年内,每天将有超过3000万用户但凡出门就会用到我们;所有市民出行,车子3分钟内都能出现在你面前。” 就在程维描绘未来美好场景时,本周很多人已经享受到滴滴的免费快车了,不少朋友圈也开始疯转发滴滴的优惠券。毫无疑问,滴滴快的免费策略的杀伤力是巨大的,不少人认为滴滴快的是在抢出租车的生意,事实上真是如此吗?又究竟应该怎么看待专车对市场的冲击呢?
滴滴快的公布的信息显示,未来一个月内,滴滴快的免费乘快车活动将在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武汉、重庆、南京、长沙、大连和西安展开,乘客每周一均可免费乘坐滴滴快车,每位乘客均有两次15元的免费机会。 收入分配方面,乘坐快车乘客支付的车费均归车主所有,滴滴平台不收费用。
滴滴快的从“出租车霸主”转向行业通吃,引发了一场“群英战吕布”的行业大战。事实上,在专车、拼车市场,Uber、嘀嗒、51用车等,都相继加大了对司机和乘客的补贴力度,而易到用车最近也推出主打低价环保的E-Car计划和免费搭车计划。不难发现,专车巨头推出的优惠活动,确实搅动着出行市场,让出租车面临较大的挑战,但再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专车与出租车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化竞争,更多是挤掉了黑车,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蓝牌车”的市场。细心的用户会发现,原来盘踞在小区和商业区周边的“蓝牌车”,现在已经难寻踪迹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看,政府监管不要选错了参照物,应该用“蓝牌车”,而不是出租车来对比专车。
相比较“蓝牌车”,专车并不是不愿意接受监管,他们都希望能够“漂白”自己的身份,反而是监管部门一直没有给他们一个明确的法律地位。互联网解决了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司机与乘客信息的不对称,以前大家都只能用熟人的方式来解决“蓝牌车”的安全问题,而打车软件出现之后,乘客可以提前知道司机的手机号码、照片以及车牌号,而且还有公司作为担保。
不可否认,作为互联网的产物,专车是这个市场质的革命和飞跃,它几乎解决了乘客所有担心的问题。担心绕路,大家都有地图,都有GPS,乘客不同意司机绝对不敢乱绕;担心被宰,价格构成都很透明,叫车之前都会有预估的价格,而且还会有详细的电子账单。所以,从这个维度看,我们不应该只看专车抢了谁的生意,而要看它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进步,解决了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同样,站在监管者的角度,专车与“蓝牌车”相比,也更加容易监管,不管其目前的法律地位如何,至少它是依托于大企业,不需要执法人员“放蛇”查处,也不会暴力抗法,更不可能用报废车来载客。因此,不管专车与谁抢生意,政府都更应该看到它的积极作用,而不是固守现有法律法规体系,对新生事物一棍子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