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网首页-资讯中心-商业-内幕-商评-财经-股市-精英-科技-互联网-创业-汽车-企业-房产-娱乐-社会-图片-财经圈

主页>商业报道>商业评论>

滴滴快车被叫停背后

来源:经济观察网 时间:2015-06-05 14:23:35

  在滴滴风生水起运作十亿补贴免费坐“快车”的第二周,就被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市交通执法总队和市公安局公交保卫总队,共同约谈了,明确指出“滴滴专车”及“滴滴快车”业务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从事客运服务,违反现行法律法规规定。

  经过两天的沉默,6月4日,滴滴终于做出了回应:周一免费乘坐快车的活动将取消,以优惠券形式补偿,而且与此同时称“下周通过滴滴APP打出租车会有小惊喜”。

  事实上滴滴并不是第一家推快车业务的,尽管滴滴、快的是一家,但双方分别推出快车业务,而且快的下属的一号快车早于滴滴快车,但为何只约谈了滴滴快车负责人?

  或许从滴滴推行快车业务的风格中可以窥得一二——在滴滴快车的广告可以看出,快车正撕去一张“出租车皮”,并且将起步价金额“打叉”,颠覆意味十足,箭头直指出租车。联系去年8月份北京市交管局的《关于严禁汽车租赁企业为非法营运提供便利的通知》(下称“通知”),或许可以认为约谈的根本在于滴滴在颠覆出租车的时候走得太快了,而且过于“明目张胆”。而且滴滴在回应此事件时又转而推广出租车,预备“惊喜”,或许也与“约谈”有关。

  据了解,《通知》的出台主要还是针对租约车平台公司,因为有人反映他们抢走了一部分客源。一位交管局内部人士称,参与其中的私家车太多,交通委不能直接干涉,而且没有哪个法律对此有所规定,于是文件出台。

  中国出租车行业牌照属于垄断资源,北京正规出租车为6.6万辆,这一数字已经十二年未变,由于长期的完全垄断与市场需求脱节,租车市场滋生了由大量未取得交通许可的“黑车”组成的灰色租车地带。

  新兴的租约车平台为“正规军”以外的需求创造了新的出口,如今监管部门重拳出击,除了这次滴滴被约谈,也已经有多城市工商部门针对专车进行执法,尽管这样的行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新兴行业生态规范,但考虑到十余年来垄断造成的畸形供需关系,如何有步骤的开放行业格局才是根本解决之道。

  事实上,约谈滴滴并不代表否定专车形态,政府一向鼓励专车业务形态发展,认可合法的专车是出行方式的有益补充。

  “专车和出租车是两个层面的服务和需求。”一位租约车行业人士告诉经济观察网,他认为双方并不冲突,而且也应该差异化发展。

  今年1月8日,交通运输部正式表态:“专车”服务是创新服务模式,对满足运输市场高品质、多样化、差异性需求具有积极作用。有舆论称这一表态相当于间接承认了滴滴专车等专车软件的合法身份,但要注意的是,同时交通运输部也表示,禁止私家车接入平台参与经营。

  在5月22日滴滴快车发布会现场,滴滴快的CEO程维说,5月18日在上海跟上海市交委就出租车战略平台有个合作,而且还宣布双方在一个两个月的时间里摸索专车合法化的试点方案。

  “鼓励合法专车,禁止私家车参与经营。”这起码是可以预见的短期内不可改变的事实,但也为市场上的专车服务提供商指明了方向。

  尽管出租车市场的改革势在必行,但“快车”仍应该回到“专车”本位,而不是与出租车构成非良性竞争,这不仅增加了滴滴内部多业务冲突可能,也对出租车产业最底层的参与者——司机造成伤害。

  免费出行固然有利于消费者,但长期持续下去产业生态必然失衡,就如同在线旅游平台激烈竞争尽管使市场透明化、消费者受益,但稀薄的利润也导致企业亏损、服务缩水,携程艺龙的合并也表明,发动竞争的企业自身也扛不住了。因此买卖双方付出与回报的平衡才是最健康的状态。

  程维也提到,未来滴滴要通过浮动定价让出租车司机的服务实现其价值并且对行业服务实现促进提高。虽然滴滴只是一家平台公司,决策也是带有商业利益,但这种力所能及的推动相对于引发各方抵制而寸步难行而言,或许是一种更喜闻乐见、更快的改革途径。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晴天
要了解更多,可继续查阅相关资讯:

关于我们 | 保护隐私权 | 网站声明 | 投稿办法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导航 | 友情链接 | 不良信息举报:yunying#cnwnews.com(将#换成@即可)
京ICP备05004402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