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南京市建邺区的市民顾先生,最近因为6岁女儿的入学问题而心情烦躁。女儿今年秋天上学,很可能将面临“舍近求远”的窘境,不能进入离家400米的一家小学,而是要到2公里以外的另外一所小学上学,路上要穿过8条马路,过8个红绿灯。这种情况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他所在的小区不在那所近距离小学的片区范围。为此,他早在一年前就提起行政诉讼,将区教育局告上了法庭。
在我国城市居民中,类似顾先生这样的烦恼不在少数。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小学生应就近入学,这可以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睡眠时间,也减少在马路上奔波的安全隐患,让家长得以安心。但是,孩子们的入学又是其人生规划中的“基础性工程”,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进一所好点的小学。商品房市场出现后,越来越多的家长在购房时会选择附近有一所好学校的楼盘,市场嗅觉灵敏的开发商和中介看到其中的商机,开发出“学区房”的概念,坐地起价还供不应求。然而,这种“学区房”通常是开发商和中介的一厢情愿,与教育部门划定的学校片区并不一致,家长花了大价钱却不能把孩子送进理想的学校,烦恼由此产生,社会矛盾也由此而来。
其实,这种矛盾产生的根源在于我国基础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失衡。不要说农村与城市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在教育资源上的巨大落差,即使是在同一城市同一地段,教育资源的分布也不尽合理。家长都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好学校,好学校附近的孩子自然可以获得“近水楼台”的好处,在市场化的环境下,有实力的家长可以通过购房让自己的孩子挤入学校所在学区。但是,如此一来,好学校事实上也背负着不堪承受之重,就近入学的规定看似做到了公平,却掩盖了教育资源失衡所产生的更大的不公平。
因此,要解决这个矛盾,关键在于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目前,很多地区仍然实行重点小学制度,重点小学由于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有着优秀的老师和办学条件,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升学率相对较高。但重点小学毕竟数量有限,学校的招生人数也有一定限额,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最终挤进重点学校的大多是有钱、有关系的家庭子女。可以说,重点小学的存在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的不公。由于历史原因,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在硬件上有所差别,这是客观现实,但在办学经费、师资力量等的分配上,教育部门应多关注基础条件相对较差的学校,让每所小学都能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
随着城市的旧城改造和基建拆迁,原有的重点小学布局已不适应居民的居住状况,尤其是随着城镇化的兴起,大量农村孩子进入城市,教育资源分布均衡将更有利于基础教育的普及,从而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另外,所谓的“学区房”,其实只是一种商业创意,但却人为制造了优质学校的入学紧张。而且,由于其并未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容易产生社会矛盾。一些花费巨资购买了“学区房”而不能如愿的家长自然会产生怨气。因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对此进行监管,对于一些开发商和中介利用“学区房”概念随意提高房价的行为必须予以查处,特别是其中可能隐藏的教育部门与开发商暗中串通哄抬“学区房”的行为,更是一种涉及权力寻租的腐败,必须依法严肃处理。